请输入关键字!
2025-09-14   星期日   农历七月廿三   白露 白露
搜索
论坛
    6月9日是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任何一种文明要保持活力和影响力,必须学会在积累中前进,在前进中积累。中华文明之所以雄伟壮观、气象万千,离不开“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的累积效应。“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遗产保护正是文明赓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工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广大文化工作者以广阔的视野、坚强的担当、勇敢的开拓,积极投身于文化遗产的保...
查看更多
论坛
    时装,唐代也称“时衣”“时服”。这些式样最新的时装,蕴含着时间意念,往往展现了时人的审美偏好与精神风貌。在中国服饰文化的特定语境中,服装不仅是多项传统工艺的物质载体,而且体现了“唯礼是尚”的先民智慧。    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锦绣中华”非遗服饰秀系列活动在北京的恭王府博物馆举行。此次非遗服饰秀充分发挥了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现代服饰设计创意融合的引领作用,让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充满东方气质的新中式服饰给秀场...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本文明确了“社区”“群体”和“个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15条)的三重奏常常被简化为“社区”的这一现状并试图矫正。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可以使用首字母缩略词“CGIs”,或者强调群体和网络的重要性,甚至调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工具。但如果这种简化情况不能避免,则可以利用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没有定义“社区”这一点,用“遗产社区”(欧洲委员会2005年《文化遗产社会价值框架公约》第2条)的概念替代“社区...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非遗的当代实践,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  近年来,我国的非遗实践日渐活跃。传统节庆重新热闹起来,传统表演艺术与口头文学焕发新的生机,有时代感的传统年画让过年的年味儿更浓,文创设计越来越注重从传统文化汲取营养。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全面实施,富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现代气息的手工艺品成为消费者的钟爱。活力再现的非遗对于弘扬优秀道德价值、培厚社区文化积淀...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对于深刻认识和解决当前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引领意义。这一理念,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和推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又有着更为普遍、更为一般的指导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展开,尤其是随着其所强调的“以社区为中心”原则的不断普及,反过来又会从文化交流的角度,为推广“和而不同”的文化多样性观念,进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发挥具体而切实的作用。  作者简介:安...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生产性保护”所期望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自力保护”,而不是依赖国家财政的“他力保护”,因而,其要义不在于产品化、商业化等,而在于自力更生。手工艺类非遗的产品化、市场化,可能会带来非遗产品的市场需要,但非遗产品市场需要的本质只是对非遗的符号性消费,并非出于对非遗的珍爱,只有文化主体的普遍自觉,建构起社会对手工的真正需要,让手工回归生活,才能真正实现生产性保护。手工艺对人的生存发展具有某种终极意义,是现代社会反抗人的异化的重要途径。但这种价值不是...
查看更多
论坛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现和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和内容,新的历史时期,必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既要在坚守和传承中汲取营养,保持文化定力,也要在发展中看到隐忧,在热度中保持冷静,顺势而为,积极作为,才能更好地保护好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    搭台子,政府部门责无旁贷。自2001年昆曲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通过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江苏已经建立形成了以科学保护作引导,以政策法规作保障,以省级...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关系到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囿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非遗的传承与传播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人类文化形态正越来越呈现出视听化的倾向,视听化又反过来为文化插上了传播的翅膀。对于非遗而言,纪录片无疑是极好的传承与传播手段。纪录片本身所具有的整体性、逼真性和情境感,都为记录探究非遗提供了文字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系列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茶的制作、销售和饮用为线索,带领观众进行了一场精彩...
查看更多
论坛
陶瓷大师在拉坯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我国非遗保护的历史只有很短十多年时间,但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很好地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保护,尤其是以乡村为背景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结合了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经验,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探索设立了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非遗保护模式,在全世界范围都比较少见,既是对非遗保护路径的创新,也是对非遗保护理念的创新。1.还非遗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非遗产生于民间,繁荣于民间,与当地的社会、人文、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传统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帮助传统工艺等非遗走进当代生活,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话题。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2015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与教育部启动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简称“研培计划”),逐步确立了“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总体要求,以及“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预示着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发展振兴的新阶...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