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6   星期五   农历四月十九   谷雨 谷雨
搜索
论坛
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传承保护 马宁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a) 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b) 表演艺术; (c)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f) 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查看更多
论坛
《玛纳斯》,一部不断被激活的民族史诗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的“百科全书”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仅从《史记》中的相关记载计算,其历史发展的脉络已经超过200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柯尔克孜族人民几经民族生死存亡的考验,但凭借着民族固有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逐步保存和发展到了今天。柯尔克孜族人民的祖先曾经...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旅游开发的必要与可能 孙天胜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0月29日刊发了王伟凯《“非遗”如何走出去兼与蒋多先生商榷》(以下简称“王文”),就非遗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值得细读。但王文对“非遗”旅游开发流露出太多担心,笔者不敢苟同。  “非遗”适用于适当的旅游开发  笔者认为不是所有“非遗”都适合旅游,但大多数可以通过合理开发而为旅游所用。为其所用的并非只是“非遗”形成的“产品”,还包括许多工艺。如“剪纸”,绝不仅仅只是让游客购买...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能跑赢繁华 后继坚守才有意义  上官云熙     如何让“非遗”从展示橱窗中走出来,曾是困惑松江县的难题。建县1260周年的松江,拥有11个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却一度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由于许多传统技艺与农耕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其生存空间日趋萎缩   政府搭台,百姓唱戏,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视,着力培育文化品牌,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组织,有规模,政府兴建民俗文化街,联系电视台宣传,这样一来,民间的智...
查看更多
论坛
也谈非遗传承人的权利 邓章应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一个民族发展进程的永久记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则是一个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护者。2007年至今,文化部先后命名公布了4批共计197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2月25日通过并于6月1日施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认定、代表性传承人的资助措施以及代表性传承人的义务等作出了规定,但却未对非遗传承人的权利作出相关规定。2011...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保护 十年方遒 白庚胜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了,认真学习十八大报告,备感振奋。报告中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感于十年来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辉煌成就,值得抒写的内容实在太多太多,但就我个人而言,还是最想说说非遗保护。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由此,我国在新世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幕徐徐拉开。十年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
查看更多
论坛
 文化生态壁龛:非遗保护的生态“红线”     高小康     生态壁龛在生态学上是指与特定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最直接关系的环境条件,在非遗的文化生态保护中可以用“文化生态壁龛”这个概念来分析和处理与保护问题相关的文化生态问题。文化生态壁龛养育着相对复杂多样的文化生态,成为我们在当代文化空间进行非遗保护的生态条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中国已经开展了10多年,但非遗保护究竟保护什么以及如何保护仍然存在很大争议。简单地说,“保护”首先是一个限制性概...
查看更多
论坛
以玉屏箫笛为例 探索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张  炜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愈来愈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与现实任务。本文以“贵州三宝”之一、著名的传统竹管乐器玉屏箫笛为例,探索了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见解,对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人类对自身历史、文化和精神进行了新的审视和反思。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背后的文化趋同形势下保持民族文化特质...
查看更多
论坛
传承傣族诗歌的女人们屈永仙     内容摘要: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是离不开女性的。其中,口头传统文化更是如此。傣族以其浩瀚的诗歌著称,有自己的诗歌传承人。在现代化的潮流冲击下,各地傣族的诗歌发展情况是怎么样的?无论是在有文字的傣族地区,还是没有文字的红河流域的傣族地区,诗歌的传承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女性在传承和发展诗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德宏的傣剧演员和戏师,西双版纳的女歌手“章哈”、新平花腰傣的巫婆“雅嫫”为代表,介绍...
查看更多
论坛
遗憾,不该成为“非遗”的命运曹 静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这位83岁高龄、仍为“非遗”四处奔走的老人疾呼:当文化遗产被当作文化产业来开发,当“非遗”被当作GDP指标写入规划,“非遗”必然无法逃脱“非常遗憾”的命运。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别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把“非遗”保护这本“好经”念“歪”了。    损毁传统文化就意味着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在国际交流中失去了共通的文化语言     解放周末:从20...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