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7   星期三   农历四月初十    谷雨 谷雨
搜索
其他新闻
福建土楼、江西三清山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近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独具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中国“福建土楼”与江西三清山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的“福建土楼”,由永定、南靖、华安的“六群四楼”共四十六座土楼组成,包括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  专家们指出,“福建土楼”造型独特,规模宏大...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中国戏曲园地一朵奇葩――评剧  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它包括300多个声腔剧种,评剧是其中影响最大剧种之一。评剧亦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它流行于中国华北、东北以及其他地区。    中国的冀东唐山,北靠长城,南临渤海,水陆交通发达,为近代工业之都。评剧就诞生在这块物华天宝的大地。自诞生百年来,评剧以其雅俗共赏的艺术品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姹紫嫣红的戏曲百花园,评剧堪称一朵绚丽的奇葩。    滦河两岸的冀东大地上,勤劳...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宜兴紫砂陶的塑器形体特色及制作     江苏省宜兴的紫砂陶器已广泛被人们所了解,尤其紫砂茶壶,以其传统的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受到使用者的喜爱。大江南北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一个本属于民间陶器工艺品种却具有如此的生命力实属罕见。紫砂壶的面世赋科学的、历史的考证始于明代中期(公元1506年),由于饮茶方式的改变和紫砂陶土材料的发现利用而产生。我国宋明时期的民间工艺品品种繁多,且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具有文化特征的造型和设计都有突破性的变革,加上后来舶来...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大批实物和资料被埋 震区“非遗”保护任重道远      5·12汶川大地震使四川、甘肃、陕西等省文化系统遭受了重大损失,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受到重大破坏,文化遗产(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损毁。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战”已经展开。    抢救“非遗”实物和资料刻不容缓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侯斌是羌族人,他父母家在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的山间,唐家山堰塞湖形成后被淹没了。侯斌不仅失去了家,还面临失去“精神家园”的危险,因为据他...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汶川地震重创羌族:4000年禹羌文化出现传承危机    核心提示  汶川地震,重创羌族。   20多万人口的羌族,仅在北川就有约2万人遇难。同时碉楼、古墓葬群、土陶、瓷器等难以计数的羌族文化遗产遭到毁损。  更为严重的是,羌寨被埋,走出深山的羌人面临传统汉化问题;并且能口授羌文化的6位老释比遇难2人,使得依赖口口相传的羌文化出现传承危机。  目前,文化部成立工作组部署抢救工作。学者冯骥才也入川调查。保护羌文化的运动正渐次展开。  在羌族文化中,饥荒...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如何留住你,羌族民间口头文学  羌族释比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提供    释比使用的法器:皮鼓等  羌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但口传历史和口头文学的内容却十分丰富,羌族民间艺人曾用口述的方式延续着羌族文化的生命,他们大多是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者或是唯一传人。羌族的口头文学历史和现状如何?我们如何握住他们的手,给以温暖和呵护,不让口传心授的民间口头文学成了断线的风筝?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羌族文学史》一书的作者李明先生。  记者:请您谈一...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细说羌语,解读释比  羌族葬礼上老人们在跳祭奠舞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提供祭祀活动中的释比(本网资料)  每去调查一次,心就沉一次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家孙宏开,曾因工作关系4次深入羌族地区,对羌族的语言、文化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这次在“5.12”地震中备受关注的桃坪羌寨就曾多次留下他田野调查的足迹,记者的采访也从这4次田野调查开始。  孙宏开虽已74岁高龄,但思维敏捷,记忆力相当好,他告诉记者:这4次调查的时间分别是1956年(两个多月)、1958年...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学者眼中的羌族多声部民歌  2006年6月“文化遗产日”演出:羌族多声部民歌 酒歌 (本网资料)  “据我的调查,中国有多声部民歌的民族应该有30多个。北方民族少一些,南方民族多一些。”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樊祖荫介绍说。早在上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在台湾的少数民族中调查,首次发现了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存在。而在当时有关中国音乐为什么落后的大讨论中,没有复音音乐是主要理由之一。上世纪50年代初,文艺工作者首次在贵州黎平、从江发现了多声部侗族...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非遗”传承不能只靠口传心授     中国文化报(吴安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统上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来完成的。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这种作坊式的传承受到了强烈冲击。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城市儿童生活在工业文明缔造的“钢筋混凝土”空间内,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缺失较为严重,尤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更为匮乏。农村学龄儿童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学校中度过,也决定了其必然以学校课程来完成其教育。也就是说...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民族精神DNA图谱如何重绘?     国务院近日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元宵节、木活字印刷技术、武术、象棋、蚕丝织造技艺、传统中医药文化、珠算、藏族服饰等榜上有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专家称为“民族精神的DNA”。那一首首来自乡土民间的民歌、一件件古朴粗犷的工艺品,其中都暗藏着数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流传不息的精神密码。让行将消失的民间艺术重获新生,就是要重绘我们的“精神DNA图谱”。    皮影老艺人张进绪在展示他爷爷制作的皮影道具(2...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