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7412)
机构
(2)
政策
(223)
资讯
(4736)
清单
(441)
资源
(571)
学术
(1299)
百科
(0)
其他
(140)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藏棋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藏棋是流传至今的藏族民间娱乐竞技游戏。其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唐代时已基本成熟,并成为民众日常游戏之一,广泛流行于西藏地区。 藏棋由两人分执黑白棋子布阵对阵,民间流传的藏棋最常见的有国王棋、孜久棋、狼和羊棋等十余种。安多地区的成方棋是现当代流传较为普遍的藏棋种类。藏棋的棋子不论黑白,作用功能均平等。棋子在下棋者的主观安排下走动,因摆放位置不同而显现不同优势。藏棋讲究智斗,运用战术计策赢得胜利。其行棋规则体系独特:若一个棋格的3个角上各有一方的3个子,当另一...
查看更多
竹板歌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竹板歌,又称“乞儿歌”“五句板”,是一种以竹板为主要伴奏乐器,用客家方言进行表演,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是我国客家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之一。据文献记载,竹板歌源于赣南于都的客家曲艺“古文”,形成于清中叶,传承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它发源并主要流传于广东省梅州兴宁市,而后随着客家人的迁徙,流播到海内外客家人聚集区,分布人群超千万。 竹板歌的表演形式通常为一人、两人或多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进行。唱词为五句七字体,一、二、四、五句押韵,多用尾驳尾接韵...
查看更多
天门渔鼓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天门渔鼓是以天沔方言演唱,且说白、说唱相间的曲艺形式,广泛流传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的天门、仙桃、潜江、监利、洪湖、江陵、汉川、京山等地。它形成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由道教的道情与江汉平原的民间曲调结合发展而来。 天门渔鼓唱腔丰富,有平腔、悲腔、鱼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五大主腔,可演绎各类人物,准确表达各种情绪。它有完整的曲牌体系和一整套规范的程式。其唱词为五五七五句、七字句和十字句;语言来源于大众话、歇后语和俏皮话,具有荆楚文化的韵味和江汉平原方言的特点,朗...
查看更多
都昌鼓书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都昌鼓书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江西省都昌县的一种曲艺“小书”形式,俗称“唱传”,百姓亦称之为“说书”。它源于宋代都昌的书院讲学之风和明代演述传奇故事的“讲传”表演,后吸收都昌文词戏、采茶戏及江西道情等艺术元素,逐步发展而成,形成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如今除都昌县外,在周边的湖口、彭泽、鄱阳、景德镇、乐平等县市也很流行。 演唱都昌鼓书的多为盲艺人。他们左手打板,右手击鼓;夹板打节奏,鼓点造气氛。有时还以夹板当象征性道具使用,用激越的鼓点和变化的板声,模状各...
查看更多
俄罗斯族踢踏舞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俄罗斯族踢踏舞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塔城市的传统舞蹈。塔城位于我国西北部,与中亚哈萨克斯坦接壤,距巴克图口岸12公里,是我国俄罗斯族人口最多的城市。 俄罗斯族踢踏舞突出反映了俄罗斯族热情豪放、能歌善舞的性格和审美情趣,是俄罗斯族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喜欢的娱乐形式之一。俄罗斯族踢踏舞一般在各种节庆、礼仪和公众聚会场合表演,男女老少踊跃起舞,具有较强的群众参与性。它的动作丰富多彩,舞步节奏变化层出不穷,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分为单人、双人、三人...
查看更多
黄羊钱鞭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羊钱鞭是集武术与舞蹈于一体,既健体又益智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黄羊钱鞭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的主要传承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余丁乡黄羊村。在古代,这里既是水草丰美的游牧民族的苑囿,又是兵戈铁马的军事战略要地,还是源远流长的丝路文化的中转站。 黄羊钱鞭节奏明快,动作粗犷豪放。它的道具“鞭”以硬杂木为主体,是长近1米、直径约3厘米的直棍,两头分别凿两个3厘米长不同方向的竖空心孔,象征一年四季。古钱币悬空在孔眼中,寓意为一年24个节气...
查看更多
傣族白象、马鹿舞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傣族白象、马鹿舞是广泛流传于云南省西南部傣族居住区的传统舞蹈表现形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的勐永镇、孟定镇和普洱市孟连县娜允镇、勐马镇、芒信镇、公信乡、景信乡的70余个傣族村寨中。 傣族白象、马鹿舞历史悠久,在唐代时已有记载。该舞蹈带有傣族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遗痕,之后的发展又与佛教流传密切相关。傣族人民用该舞蹈来表达内心的尊重礼赞和虔诚恭敬,表达祝福吉祥幸福的心愿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白象,傣语称“奘芬”;马鹿,傣语称“岗”。白象、马鹿舞傣语统...
查看更多
佾舞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佾舞是古代用于祭祀仪式的乐舞,始源于西周时期的雅乐。佾者,列也,专指乐舞的行列。按照西周用乐制度,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用二。后用于祭祀孔子,为“释奠乐”中的乐舞。福建的佾舞,主要以福建省福清市为中心传承区域,影响遍及福州、漳州、龙岩等地。福清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隶属福州市,是一座置县1300多年的千年古邑。福清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十分重视儒家文化传承,拥有较多的礼乐遗产。 表演佾舞的童生称为“佾生”,分东西两班,八佾64人,六佾...
查看更多
翼城浑身板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浑身板是一种汉族传统舞蹈,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南黄河金三角区域,并逐渐流布到山西中北部、陕西省其他地区,以及甘肃和内蒙古一带。在山西翼城,浑身板主要流传于城南的南梁镇郭家坡村一带和城北的王庄乡部分村庄。 浑身板又叫“花板子”,由表演者手持3片系在一起的檀板,击打身体的各部位而得名。檀板长45厘米、宽7厘米、厚0.7厘米,3片串连在一起,板与板之间夹有小铜钱,末端系有彩带。翼城浑身板的表演分踩街表演和广场表演两种形式。表演动作主要是右手持板击打手、肩、膝...
查看更多
六郎庄五虎棍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六郎庄五虎棍是北京市海淀区海淀镇六郎庄村承袭了200余年,融历史故事、舞蹈、戏曲和音乐为一体的传统民俗表演形式,是北京传统庙会活动进香献艺的重要内容。六郎庄村位于北京西北玉泉山脚下,南临万泉河,北依昆明湖,东临畅春园,位于著名的“三山五园”之间。该村始建于明代,历来有尚武好艺的传统。 六郎庄五虎棍,以民间传说“赵匡胤斗董家五虎”的故事为蓝本,在原有的8人之外又增加了马童和拉车两个角色。武场兵器有齐眉棍、梢子棍、长棒、短棒等,皆为木制,还有独具特色的藤牌和双...
查看更多
1
273
274
275
276
277
742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