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23   星期六   农历七月初一   
搜索
专题报道
“非遗”传承的链条不能断     他们个个“身怀绝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的佼佼者;他们责任重大,肩负着让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技艺重焕生机的重任;面对物质和金钱的诱惑,他们选择了对传统最执著的坚守……如何让手中的传统技艺在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得以发扬光大?“非遗”传承人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我在跟时间赛跑    我出生在太行山区的襄垣县,14岁拜师学唱鼓书,一唱就是60多年。襄垣鼓书讲究拉、打、说、唱,一场表演可以用到十几种乐器,一个人最多...
查看更多
江陵端午祭
2013.12.10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位于朝鲜半岛太白山脉以东的江陵及周边地区,每年都要举行江陵端午祭。节庆包括在大关岭山举行萨满祭神仪式,以敬拜山神和男女守护神。它包括传统音乐、Odokddegi民歌、官奴假面剧、口头叙事诗歌以及各种大众消遣活动。 韩国最大的户外集市——Nanjang集市如今已成为该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不但出售当地特产和手工艺品,也举行比赛、进行游戏以及马戏表演。 为期四周的节日始于神酒谨酿和端午萨满仪式,仪式的主角是神树sinmok和hwagae...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文化·成都银花丝:“细水长流”天地宽 银丝画工艺复杂精美银丝画    非遗传人秀绝技  如果说到成都有哪些巧夺天工的手工技艺,很多人的脑海中可能会立刻涌现出精美的蜀绣,华丽的蜀锦,甚至是光鲜夺目的漆器。但很少有人知道,成都还有一门独特的手工技艺——银花丝。它因高超和精湛的技艺,曾一度风靡全球。  现在,这项发源于成都,兴盛于成都的手工技艺,已被国家非物质文化名录。道安,则是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位能掌握成都银花丝技术全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海南戏如何“变脸”破困局? 琼剧开演前,张昌义表演变脸,但台前的观众并不是特别多。 这场琼剧演的是《高阳公主》。 一个小朋友好奇地看着琼剧演员们化妆。      4月2日晚,海口市秀英区滨涯村,为庆祝海瑞499周年诞辰,海南省琼剧院应邀来演出琼剧《高阳公主》。   台下的观众陆陆...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乡村最后的图腾——起源于明清的武义木偶戏木偶的一举一动都靠拉丝来表现,老朱操作的木偶,不但手脚活动自如,连嘴巴和眼睛都是可以活动的。   老朱正在表演《双麒麟》,武戏是木偶戏中比较难的部分,一个人要同时操纵两个木偶对战,嘴里还得一刻不停地唱。两个多小时下来,手都酸了。武义木偶戏,起源于明清,民间叫“傀儡头戏”;文戏多,武戏少,人物造型生动逼真。2007年,武义木偶戏被列为金华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戏台不大,台前幕后加起来,最多也不超过10平方米。台下...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呼麦传承人巴图巴依:继承喉咙的秘密      呼麦艺术,是蒙古族人民中曾经广泛流传的喉音瑰宝,曾经风靡整个蒙古族居住区,可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大部分蒙古族居住区,已经难觅它的踪迹了。新疆阿尔泰地区生活的蒙古族同胞中间,至今还保存着原汁原味的呼麦艺术,不过,当地人称之为“喉迷”,就是“喉咙的秘密”之意。后来,有专家追寻到阿勒泰市汗德尕特乡,寻找到这个绽放在阿尔泰山下的民族艺术瑰宝。那么,现今这个名震国内的民间艺术在汗德尕特乡是怎样保存的呢?近日,我踏...
查看更多
人物
华阴老腔传承人张喜民:传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华阴老腔演出   张家皮影戏是“华阴老腔”戏班之一,张喜民是班主,1947年生于华阴市卫峪乡双泉村,15岁随家人学老腔皮影戏,5个月后就能登台演出。因他年龄小,又为主唱,初出江湖即声名鹊起。  喜民的人缘好,又因为老腔有了名气,出租车的司机师傅听说《法制日报》记者去采访张喜民,兴奋地给记者介绍“华阴老腔”,还一个劲地夸赞喜民班社。  老腔发源地“双泉村”位于华阴市卫峪乡,介于潼、华两郭之中,兼绕山水佳处。  从华阴...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开掘昆曲的文化内涵     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演出的剧目显示出昆曲工作者在开掘昆曲艺术的文化内涵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新成果。除了近年经常演出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玉簪记》等昆曲优秀保留剧目外,各昆曲院团又挖掘、改编和创作了一些新的有特色的剧目。如浙江永嘉昆剧团改编的《金印记》,写苏秦“六国封相”前后遭际的故事,明代吕天成的《曲品》把《金印记》列为“旧传奇”中的“神品”,但多年来已很少演出。昆曲传统名剧《铁冠图》曾被看成“禁戏”,上海昆...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这些年,他们与非遗一同走过   编者按:    仅仅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曾经鲜为人知的拗口名词,就完成了从厘清概念到深入人心、为全社会所关注的“成长”历程,成为文化领域内“中国速度”的代表。非遗保护取得的成果离不开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机构的重视、支持和着力推动,更与那些几十年如一日,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倾尽一生心力的传承者和文化人息息相关。    本期《特别关注》我们邀请到4位老者,听他们讲述自己和非遗一同走过的日子。他们来自天南海北,工作领域不...
查看更多
人物
鼓声灯影里的人生 ——辽宁皮影艺人张凤海的坚守     爷爷养过皮影戏班,父亲创办了皮影剧院,而他更是从小就痴迷皮影戏,并在13岁时考取了抚顺皮影剧团——上世纪60年代辽宁省唯一的国有皮影戏剧团。他叫张凤海,演了51年皮影戏,龙年愿望是顺利收个徒弟。    当年剧场里总是满满当当    在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的一户普通民居里,64岁的张凤海模样憨厚,客套话也不多,但一谈起过去的日子,他脸上就充满了幸福的笑容。“我学的皮影戏,是唐山皮影的一支,叫‘乐亭影’。影...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