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23   星期六   农历七月初一   
搜索
人物
娘本:中国唐卡大师蔡文斌  从12岁跟随夏吾才让大师学习唐卡绘画,到2011年获得非政府类文化最高奖项,28年的唐卡绘画生涯中,娘本以执著和努力,给自己的艺术生涯留下了一个个注脚;从借债办热贡画院,到办热贡唐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办热贡唐卡技艺博物馆,他把得来的一切又都全部“还”给了热贡文化和唐卡艺术。很多人问他,你这是要活两辈子人啊?娘本说,我只能活一辈子,但要把这一辈子能做的事情做好。这句话里,包含的是热贡这片金色谷地里,七百多年来祖祖辈辈唐卡艺人的毕生...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探秘:温州“首饰龙”手工制作的独特技艺     乐清首饰龙灯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首饰龙这一民间灯彩游艺活动除了当地老百姓用来娱乐外,还蕴涵着人们的美好祝愿。每年元宵节前后,乐清都会举行盛大的首饰龙游行活动,人们希望首饰龙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首饰龙的制作工艺复杂,集木工、油彩、纸扎、龙灯、刻纸等工艺技法为一体,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往往几种不同的技法交叉进行,是一种综合手工技艺的展示。    配合着喜庆的背景音乐,惟妙惟肖的古今人物玩偶在色彩缤纷...
查看更多
人物
柴慈继:做牙雕不能让心思变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象牙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柴慈继  一辈子做“减法”的柴慈继  北京的国都史已近900年,历代王朝都会从全国各地招募能工巧匠到京城为宫廷服务献艺,久而久之,形成了浓郁的“京作”地方特色。在这众多的艺术品种当中,玉器、景泰蓝、牙雕、雕漆是典型的“宫廷工艺”,它们与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一起,被誉为“燕京八绝”。本版开设的“编辑走基层之寻访燕京八绝传承人”专栏,旨在通过编辑深入一线,与“燕京八绝”传承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杨柳青木版年画:四百年古老工艺的传承与坚守  上午9点整,68岁的王文达老先生穿上深蓝色工作服,一如既往地拿起刻刀。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创作杨柳青木版年画已超过半个世纪。  “年画”是中国百姓辞旧迎新、祈福平安的重要载体。天津杨柳青与四川绵竹、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并称中国四大“年画之乡”。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始于明末,流传至今已逾400年,其造型方式和艺术风格汲取中国工笔重彩画和民间版画之精华,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勾画轮廓、用...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     内容提要:(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行动,其理论准备严重不足。表现在:我们的文化学研究起步较迟,不少人深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任何文化现象,不是科学地探究其合理性和规律性,而只习惯于简单地以进步或落后、有益或有害、好 或坏等政治概念和二元对立的方法论给予判决,因而把民间文化,特别是其中属于民间信仰(如神鬼信仰、巫术迷信等蒙昧意识)范围的种种文化事象的消极影响看得很重,看作是人类理性思维和当前意识形...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十年后何处去听音?600年白局何去何从  走进拥有200年历史的南京甘家大院,穿行于曲径通幽的走廊中,耳边传来若隐若现的三弦和胡琴声,伴着南京白局的说唱声,那一瞬间,仿佛穿越了时空,百年前的宅院生活似乎就在几面墙的后面复活了,看不见却听得到。600年前,云锦工人为了打发枯燥的工作时光唱响了白局,成就了南京唯一的地方曲艺。如今,饱经沧桑的白局依然赋予老宅以灵气,使甘家大院不再是一段凝固的历史,而是呈现出南京这个地方所特有的腔调和神态。  600年白局如今只剩...
查看更多
论坛
 《尼山萨满传》与满族民间文学 庄吉发     萨满,满语读如“Saman”,是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称呼跳神巫人的音译。在通古斯族的语言中,萨满一词是指能够通灵的男女,他们在跳神作法的仪式中,受到自我暗示或刺激后,即产生习惯性的人格解离,萨满人格自我真空,将神灵引进自己的躯体,使神灵附体,而产生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于是具有一套和神灵沟通的法术。崇奉萨满信仰的民族认为人生的祸福,宇宙的各种现象,都有神灵在冥冥之中主宰着,人们与神灵之间,必须设法沟通。通过占卜...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皮影与木偶有你不知道的真相   关于皮影和木偶的新闻最近很热。一边是申遗、进博物馆,成为拍卖会上的抢手货;一边巡演、拍影视剧,化身传统中国动漫的现代代言。有千年历史的木偶穿越古今,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既古老又时尚。   在收藏市场上,皮影和木偶更是日益受到中外藏家的青睐。一个清代的皮影人头,估价为3000元到5000元;一个宫殿造型的明代皮影单品,也可卖到8万元到10万元。比五六年前上涨了5倍到10倍。在一些拍卖会,高价的皮影和木偶也屡见不鲜,一套清...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它是舶来品上的微缩艺术,中国人生活艺术化的“活化石”。在传承两百多年之后,今天仍保有其精髓者,全国不过数十人,这项看似雕虫小技实则蕴含丰富艺术底蕴的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之虞——莫让内画成“绝”活张增楼进行内画创作 摄影:邢宇皓张增楼内画作品 摄影:邢宇皓  远山莽莽,溪水潺潺,山花烂漫,层林尽染……几厘米见方的小小鼻烟壶内壁里,活脱脱一幅精致的中国山水画。4月中旬,在河北深州举行的中国内画艺术家精品公益拍卖会上,河北工艺美术大师张增楼的这幅内画《金秋》鼻...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雕版印刷:踯躅中寻找光亮    雕版印刷,是扬州的骄傲。因为它是这个城市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这里的双博馆藏着几十万片古老的雕版版片,尤其因为这里还生存着一群能在木头上刻得风生水起的老艺人。  老一代:沉重的责任  据资料记载,扬州的雕版印刷始于唐代,历来是刻印历书风气最盛的地区之一。82岁的王澄老先生写了一本《扬州刻书考》,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扬州广陵刻印社初创时期的主要参与者,他见证了扬州雕版一个短暂岁月的辉煌,在这本书中,他把属于扬州的雕版历史...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