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483)
机构
(0)
政策
(11)
资讯
(269)
清单
(122)
资源
(37)
学术
(40)
百科
(0)
其他
(4)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中医学院 壮医药是壮族人民的传统医药。它是在古代骆越文化和岭南文化的背景上,以阴阳为本,巧坞(脑)主神,人天地三气同步,脏腑骨肉气血为体,气道、谷道、水道“三道”和龙路、火路“两路”为用的民族传统医药。 药线点灸是壮医药外治法之一。壮医所用的药线由苎麻搓成,直径0.25毫米、0.7毫米、1毫米不等,用药水浸泡后干燥备用。使用时将药线点燃,点灼患者体表穴位,以达到疏通龙路、火路的目的,具有祛风通痹、止痛止痒、活血...
查看更多
黑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六堡茶制作技艺是以苍梧县当地种植的茶叶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制作出具有特殊品质的黑茶的传统技艺。六堡茶发源于
广西壮族
自治区东部苍梧县六堡镇,其制作技艺流布于六堡茶原产地的六堡镇不倚村、塘平村、四柳村、理冲村、山平村、公平村、蚕村等地。 六堡茶以季节分为“社前茶”“清明茶”“生产茶”“霜降茶”,外观色泽黑褐光润,茶汤呈琥珀黄红之色,喝时滋味醇厚甘爽,闻有槟榔香味。六堡茶制作技艺复杂,采用当地种植的茶叶为原材料,先后经过低温烘焙杀青,茶叶揉捻整形为条状,再进行初...
查看更多
陶器烧制技艺(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西壮族
自治区钦州市 广西钦州坭兴陶器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清代咸丰年间。其陶泥质料选取的是钦州市钦江独有的西岸硬质土和东岸软质土,两种土混合后软硬相宜,泥质纯净细腻。坭兴陶器需经1200℃左右高温烧制而成,成品质地坚硬,打磨抛光后呈现古铜、墨绿、紫红、天斑等色,细致光润,色彩绚丽,无砂粒,无气孔,无毒性。用坭兴茶壶贮茶,经过一两天仍能保持原来的茶色茶味。使用日久,壶里会积聚茶积(俗称“茶芽”),即使不放茶叶,只要冲进开水,仍...
查看更多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西壮族
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三江县最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三国时期,侗族先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逐渐形成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三江侗族木质建筑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工艺堪称一绝。整座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钉,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接合缜密,有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 鼓楼又称“罗汉楼”,埋巨木为中心柱,建成塔形“独角楼”,矗于侗寨...
查看更多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西壮族
自治区柳州市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三江县最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三国时期,侗族先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逐渐形成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三江侗族木质建筑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工艺堪称一绝。整座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钉,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接合缜密,有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 鼓楼又称“罗汉楼”,埋巨木为中心柱,建成塔形“独角楼”,矗于侗寨之中,立...
查看更多
壮族织锦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西壮族
自治区靖西县 壮锦历史极为悠久,壮族先民在汉代织出的“斑布”就是其前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出土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证实汉代广西已有织锦技艺。 壮锦技艺形成于唐宋时代,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在明代列为贡品,清末民初,壮锦开始衰落。历经千余年发展的壮锦有自成体系的三大种类、二十多个品种和五十多种图案,以结实耐用、技艺精巧、图案别致、花纹精美著称。 壮锦是...
查看更多
竹编(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西壮族
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主要分布于
广西壮族
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南部的上南、中南、下南的毛南族聚居地区。 花竹帽,毛南语叫做“顶卡花”(即在帽底编织花纹的意思),象征着吉祥和幸福,是毛南族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亦是当地女子出嫁时必不可少的嫁妆,被誉为毛南族的“族宝”。毛南族花竹帽在过去多被当做雨具使用,后成为毛南族服饰的组成部分。花竹帽在当地流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清代嘉庆年间出产的“竹笠...
查看更多
桂林渔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桂林渔鼓是以桂林方音说唱表演的鼓书类传统曲艺形式。一般认为,桂林渔鼓由18世纪初从湖南传来的湖南渔鼓与广西桂林当地的方音及音乐曲调逐渐融合、发展演变而成,至20世纪初,发展成为桂林地区重要的说书表演形式。桂林渔鼓流传的范围遍及
广西壮族
自治区通用桂林官话的桂北、桂中、桂东北和桂西北四个地区的近40个县市和南宁市、崇左市的部分县乡。 桂林渔鼓的演出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打单筒”,即一人左手抱渔鼓,右手击鼓,自打自唱;第二种是二人至七八人甚至十余人不等的组合说唱...
查看更多
广西文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西壮族
自治区桂林市 广西文场又名“文场”、“文玩子”、“文唱”、“小曲”、“杂调”、“扬琴小调”、“莺歌小调”等,产生于清代中叶,迄今已有二百年以上的历史。它流行于
广西壮族
自治区桂北官话地区,在桂林、柳州、宜山、平乐、荔浦等地尤为盛行。 广西文场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数人表演的“坐唱”、一人表演的“立唱”,也有唱做结合的“走唱”,还有“文场挂衣”的文场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广西文场逐渐形成“光派”和“瞎派”两个...
查看更多
邕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西壮族
自治区南宁市 邕剧是广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旧时习称为“广戏”、“老戏”、“五六腔”,流传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省及越南、柬埔寨等国。它发源于湖南,属皮簧声腔系统,因活动中心在古邕州一带,且用邕州(南宁的古称)官话演唱,新中国成立后将之定名为“邕剧”。 邕剧扎根民间,在历代艺人的精心打造下逐步完善成熟,形成了一整套带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唱腔、表演程式、演出剧目,在民间拥有庞大的观众群体,深为南宁...
查看更多
1
29
30
31
32
33
49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