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侗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      侗戏,侗语称“戏更”,是侗族的戏曲剧种。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及周边侗族地区村寨中的侗戏,自1875年由贵州黎平县水口区传入,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和改革,艺术色彩更丰富,感染力也更强。传统侗戏演出,演员穿侗服,佩戴侗族首饰,以侗语演唱,用。流传剧目有《陈世美》、《生死牌》、《梅良玉》等。   侗戏是一种依靠戏师师徒相袭、口传心授的民间艺术,自我保护十分脆弱。目前,侗戏面临戏师...
查看更多
侗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      侗戏是深受侗族人民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它大约产生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主要流行于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湖南的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等地。   通道侗戏产生之初,唱腔单调,形式简单,动作朴实,剧情单一。在与其他戏曲剧种交流的过程中,它博采众长,克己之短,努力丰富说、唱、奏、打、舞等艺术手段,提高了表演水平。同时注意增强戏剧冲突,推出了一批情节曲折的作品。流传于南部侗族方言区的“平腔”是通...
查看更多
侗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黎平县      侗戏大约产生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由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歌师吴文彩始创,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吴文彩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根据汉族说唱本《二度梅》编制出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之后,侗戏不断吸取桂剧、彩调、祁阳戏、贵州花灯戏等其他戏曲剧种的营养,逐渐提高和完善,最终演变成表演有说有唱、曲调丰富、别具风格的独立剧种。   侗戏主要流行于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湖南省的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
查看更多
壮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剧又叫“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种。   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壮剧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又称壮师剧)以及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其中广西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北部方言的地区,以马骨胡、葫芦胡、月琴等为伴奏乐...
查看更多
彩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      彩调是清代北方的柳子戏流传到桂北以后与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地方剧种,因其唱腔中常用“哪嗬咿嗬嗨”为衬词,故民间又称之为“哪嗬嗨”或“咿嗬嗨”。彩调分布甚广,各地名称不一,如桂林、柳州、河池等地区称“调子戏”、“采茶”、“哪嗬嗨”,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平乐、荔浦等地叫“山花灯”、“彩灯”、“采茶戏”,等等,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统一定名为...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      桂南采茶戏于清代中叶从江西赣南经粤北传入桂南,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其衬词的特点,采茶戏也被称为“吁嘟呀”。桂南采茶戏广泛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以及钦州、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   桂南采茶戏属“三小戏”,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也叫“三角班”。它最初是以“十二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开荒、点茶、探茶、采茶、炒茶、卖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活...
查看更多
桂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广西桂林市、柳州市、贺州市、河池市一带及梧州市部分官话地区,波及湖南南部地区与广东西北隅。桂剧历史比较悠久,大约发端于明代中叶。明末清初昆腔流播到广西,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几种声腔相互融合形成桂剧。   桂剧剧目数量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打金枝》、《烤火下山》、《断桥会》、《抢伞》、《穆桂英》、《闹严府》、《合凤裙》、《李逵夺鱼》、《泗水拿刚》、《排风演...
查看更多
粤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粤剧是以广东粤语方言演绎的地方传统戏剧,始于明末清初,流行于两广、港澳及东南亚地区,俗称“广班戏”或“红船班”“广府大戏”。按地域又分为上六府和下四府。所演剧目、唱腔、曲牌及锣鼓器乐基本相同,但程式、排场及武功技巧各有特色,上六府精于唱做文场,下四府擅长文武打戏。 粤剧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流布于南宁市等40个粤方言区(县、市),是岭南文化与八桂文化共同孕育的文化瑰宝,其舞台表演和题材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因流行地区在地理上和古代下四府接近,又称“下四府粤剧...
查看更多
粤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
查看更多
粤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