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08   星期五   农历闰六月十五   
搜索
专题报道
大理周城白族的扎染工艺一、村落概况    西有巍峨的点苍山,东有清澈的洱海水,大理坝子显得格外迷人。在大理坝子中,苍山云弄峰麓,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叫周城。周城之美,不仅在于风光,也不仅是蝴蝶泉与那个凄婉动人的传说,更重要的是,这里总飘浮着一股灵秀与智巧交织而成的动感,一种牵动人内心的淳朴和厚实。而这,又与这里随处可见的一块块蓝白相间的扎染布所营造的氛围不无关系。那一块块扎染,是周城人智慧的结晶,内心的映照。周城,被誉为白族的扎染之乡;扎染,已成为周城的标志...
查看更多
论坛
 中华民族的多元祭祖 杨培德    中国的56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创造了各具特色的祭祀文化,都运用祖先崇拜的文化来建构民族认同的远古共同祖先。炎帝、黄帝是华夏汉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只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还包括其他55个民族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人文始祖群。  中华民族祭祖的多元风俗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春雨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皖南皮影,正在消失的舞台风景    何泽华注目凝视着他的皮影,时不时抚摸把玩一下,这个40岁刚出头,看起来还很年轻的中年汉子,如此痴迷喜爱皮影,让人有些惊讶,也庆幸皖南皮影还有这样的“喜爱”之人。同时也让我们深切地感到:这或许就是皮影戏千百年来传承不失的生命力!   第一次看到皮影,是在市文房四宝协会展厅,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一节小展柜,当我们的目光转投过来,一下子被里面色泽艳丽、玲珑剔透的“人物画像”吸引住了,这就是皮影人。  隔着玻璃,我们细细观看。每...
查看更多
论坛
保护东南亚的文化多样性:东南亚的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史 阳    东南亚地区民族众多、宗教多样,是世界知名的民俗博物馆,学术界公认的人类文化多样性(culturediversity) 的宝库。在全球化时代,面对外来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日益成为了富有时代意义的紧迫任务。21 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保护口头非物质文化的热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至今,东南亚地区共有9 项非物质文化位列其中,即越南顺化的宫廷...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清明古老习俗:扫墓、踏青、打马球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习俗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传承千年技艺靖西多举措促进壮锦发展与保护    传承千年技艺 织就五彩壮锦    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瑰宝,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在其中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乐观精神,凝聚着人们的美好向往,在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时,把物质的实用功能与精神需求紧密结合,成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2006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申报的“壮族织锦技艺”荣登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靖西县文化馆...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一个常识 此二人转非彼二人转       如果说“小沈阳”是当下最流行的网络搜索语,那么冠在他名字之前的“二人转”,也跟随着他一起火遍了全国。许多观众把观看小沈阳的演出,直呼为“去看二人转”。小沈阳的“职称”至今依然是“二人转演员”。然而,我们看到的真的是二人转吗?二人转艺术真的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扬光大吗?在一片火爆的插科打诨中被湮没了本来面目的二人转,在声名鹊起之际,却也被遗忘得更加彻底。  跑偏了的“二人转”  上周最惹人猜度的娱乐新闻是著名导演张艺谋...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田横祭海:海洋文明的陆地漫延 祭海活动上,财神爷是不可或缺的神像。 列船仪式是祭海节的重头戏之一。图为整装待发的渔船。     “……幸哉,尚飨――”  3月21日,高亢的《祭海文》和嘹亮的船工号子,透过扩音喇叭在渔村周戈庄的“田横祭海”广场上回响。彼时,该村隶属的古镇田横,再度凝聚媒体焦点。  仅央视一家,在3月20日之前,就来了3个摄制组,先后入驻下辖田横镇的山东省即墨市。用镜头记录一场原生态的渔村民俗,是他们此行的共同目的。  北京等地媒体的田横会师...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细说600多年的高密扑灰年画    一    高密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据说它的始创者是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现夏庄镇东风村)的一户王姓人家。这家人从外地迁徙而来,迫于生计,便临摹一些张贴画和庙宇壁画摆摊出售,慢慢掌握了一些技艺,又不断探索,把随处可得的柳树枝烧成炭棒当画笔,把咸菜疙瘩刻成印章、印花模具。自此,带着农村土味,带着农民的传统习俗,带着民间艺术的瑰丽风彩与巨大魅力的高密扑灰年画诞生了。    早期的扑灰年画大都以神像、墨屏...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波密“非遗”保护中开发 “火文化之乡”名商丘        波密“非遗”保护中开发  2008年,西藏波密县易贡藏刀为当地群众增收15万元,成为该县旅游产品增收的一个新亮点。据悉,2009年波密县还将对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八盖木制锁具制作技艺”、“波密‘波卓"”、“说‘白"”等项目进行开发,努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得到保护的同时成为群众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近年来,波密县通过开发旅游、培育学徒、组织宣传活动、出版故事类民俗类书籍等方法,对本地区的...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