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295)
机构
(0)
政策
(1)
资讯
(171)
清单
(37)
资源
(8)
学术
(72)
百科
(0)
其他
(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非遗”保护应该回归“草根意识”
2013.09.05
论坛
“非遗”保护应该回归“草根意识”——兼论传统音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地位杨民康 自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以来,中国国内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工作(后文简称“申遗”)也获得了全面开展。综观几年来举国上下一齐行动,已经投入大量人、财、物力的“申遗”实践,其工作可谓有得有失。其中的所“得”,亦即已经取得许多重大成绩的部分,目前已经见诸各类文件和报端。这里,仅就“申遗”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策略方针中暴...
查看更多
非遗10年迷途几多?
2013.04.22
专题报道
非遗10年迷途几多?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首次较为详细地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的范围为“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
查看更多
走出非遗传承青黄不接的困境
2013.01.22
专题报道
走出非遗传承青黄不接的困境 在新疆西南部,叶尔羌河流域的喀什地区,流淌着一条文化之河十二
木卡姆
。简单来说,十二
木卡姆
是用音乐语言叙述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集诗、歌、舞、乐、唱、奏于一体,2005年底被联合国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日前,新疆喀什莎车第二届十二
木卡姆
文化艺术节落幕,当地依然沉醉在喜庆气氛中。行走在热闹的巴扎(集市),常能寻到十二
木卡姆
艺人弹唱舞动。一些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艰难前行,为什么十二
木卡姆
...
查看更多
“非遗”:用什么吸引更多弟子
2012.11.27
专题报道
“非遗”:用什么吸引更多弟子 张迎春 诸多“非遗”项目弟子难招 伊吾县淖毛湖镇,哈尔赛村,莎达提汗·那斯尔家,今年68岁的莎达提汗·那斯尔正带着她的女弟子们,围坐在炕上激情地唱着哈密
木卡姆
。 莎达提汗·那斯尔能将200多个哈密
木卡姆
乐章完整地唱下来,是自治区级
木卡姆
传承人。现在,她收了60多名弟子,大部分是女性。每天晚上,只要没有其它事情,她就向弟子们传授技艺。 与莎达提汗·那斯尔家里热闹的景象相比,英吉沙县跳莎帕依舞的自治区级传承...
查看更多
遗憾,不该成为“非遗”的命运
2012.09.24
论坛
遗憾,不该成为“非遗”的命运曹 静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这位83岁高龄、仍为“非遗”四处奔走的老人疾呼:当文化遗产被当作文化产业来开发,当“非遗”被当作GDP指标写入规划,“非遗”必然无法逃脱“非常遗憾”的命运。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别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把“非遗”保护这本“好经”念“歪”了。 损毁传统文化就意味着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在国际交流中失去了共通的文化语言 解放周末:从20...
查看更多
史诗与口头传统的当代困境与机遇
2012.07.09
论坛
史诗与口头传统的当代困境与机遇 明 江朝戈金 2012年2月21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 ——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的出版成果发布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作为迄今所知第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亚鲁王》是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发现,其文化和学术价值绝不能低估。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与三大史诗——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形成了有趣的对照,以特异的存 在方式,神秘的传承和流布规律,昭示着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
查看更多
非遗也是一种文化软实力 不该成为“非常遗憾”
2012.06.11
论坛
非遗也是一种文化软实力 不该成为“非常遗憾” 在第7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解放周末》专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 这位83岁高龄、仍为“非遗”四处奔走的老人疾呼:当文化遗产被当作文化产业来开发,当“非遗”被当作GDP指标写入规划,“非遗”必然无法逃脱“非常遗憾”的命运。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别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把“非遗”保护这本“好经”念“歪”了。 损毁传统文化就意味着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在...
查看更多
中国非遗保护与国际合作之路
2012.05.28
专题报道
中国非遗保护与国际合作之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左)与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一起为亚太中心揭牌。摄影/谌强 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相关国际文化公约健康发展,积极开展双边文化合作,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中国负责任文化大国形象,积极推广中华文化,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热情肯定,不仅巩固和提升了中国文化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也推动了国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查看更多
“非遗”利用平衡统一是关键
2012.03.02
论坛
“非遗”利用平衡统一是关键 纳西古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文化旅游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但“非遗”资源的活态性、脆弱性、乡土性等特点,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应有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原则。笔者认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实现“非遗”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传承的良性互动,需处理好三种关系。 时间与空间相统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某一社区长期以来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其自身的演化规律。为了发展旅游业,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和旅游业界强行改编传统文化,破...
查看更多
生产性保护:活态传承的有益探索
2012.02.17
论坛
生产性保护:活态传承的有益探索岳青南京云锦 生产性保护,是近年来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中归纳提出的三种保护方式之一,其主要含义是指在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中得到积极保护。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生产性保护已经被证明是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特点及规律的重要保护方式。但是,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生产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和困...
查看更多
1
15
16
17
18
19
30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