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8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初四   大暑 大暑
搜索
专题报道
  “生产性保护不能离开原住地发展,设计要最大限度地隐藏到文化背后,要协助地方搭建完善的商业模式。”设计师盖宏睿2012年便与西藏林芝结下一份情缘。从起初的几次、几十次往返于北京与林芝,到最后全年常驻林芝,盖宏睿和她的设计团队将工作室从繁华都市搬到了辽阔高原。   2012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带领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赴西藏林芝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贯彻执行情况。林芝市政府借机向文化部非遗司提出急需专家指导当地非遗生产性保...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共通的手工艺 不同的只是文化内涵   成都传统的银花丝技艺,这项技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工序的多样复杂,目前对全部的十几道工序都了解的传承人不到20人。道安是成都银花丝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之一,从她的故事里,我们略能感知这项技艺的艰辛,从冶炼、提纯、压片到拉丝,其中要用到大量的物理、化学和冶金知识,拉出来的银丝需要用焊条进行拼接,不同的部位需要不同成分的焊接技术,这焊条的比例全部是道安自己调配的,冶金、焊接的时候要大量使用汽油、液化气还有明火,道...
查看更多
论坛
  《格萨尔》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演唱篇幅最长的英雄史诗,代表着古代藏族和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传统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古代少数民族的一部百科全书,国际学术界将此称作“东方的《伊利亚特》”。但是随着民间说唱艺人的“人亡歌息”,口口相传的史诗传统也许会变成仅仅记录在纸上的干枯文字———   英雄史诗:民族精神的标本   “即使有那么一天,飞奔的野马变成枯木,洁白的羊群变成石头,雪山消失得无影无踪,大江大河不再流淌,天上的星星不再闪烁,灿烂的太阳失去光辉...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西藏歌舞”这个品牌,现在已不仅仅属于一曲原生态的“嗓音”、一支气势恢宏的舞蹈,它已经变身为一个让人为之骄傲的文化符号,一个让民族音乐、民族文化得以传扬的文化现象。   而在这个品牌、现象的背后,久经岁月沉淀的传统乐器就好比是一根金线,将一个个符号串联,让人在其中体味着传统文化的追想,陶冶着业余生活情操,感受古老传统艺术的味道。   有人说,制作乐器是赋予器物以血肉,演奏音乐是赋予乐器以魂灵。只有知音识器者,才懂得挖掘乐器潜在品牌价值,他们是民族优秀...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6月13日为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10余年来,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保护成果更是受到许多行业的高度关注。非遗保护已不再仅仅是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职责,非遗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保护成果也正在被全社会共享。     “非遗+教育”“非遗+设计”“非遗+旅游”“非遗+影视”……如果说“互联网+”相当于给传统行业加一双“互联网”的翅膀,那么不断扩展的“非遗+”相关行业领域则迅速催生新的创意...
查看更多
10周年媒体报道
  “居素普·玛玛依与另两位国家级玛纳斯奇近年相继去世,保护玛纳斯奇,加快对玛纳斯奇的研究,迫在眉睫!”我国知名突厥语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胡振华在日前举办的“《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研讨会上忧心忡忡地呼吁。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古老的英雄史诗,它与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并称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目前我国境内记录的《玛纳斯》仅居素普&midd...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居素普·玛玛依与另两位国家级玛纳斯奇近年相继去世,保护玛纳斯奇,加快对玛纳斯奇的研究,迫在眉睫!”我国知名突厥语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胡振华在日前举办的“《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研讨会上忧心忡忡地呼吁。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古老的英雄史诗,它与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并称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目前我国境内记录的《玛纳斯》仅居素普·玛玛依一位歌手的唱本就长达8部,20多万行,比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还要长十...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少数民族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如何加强少数民族戏剧的保护和传承,培养少数民族戏剧创作人才,是当下一个迫切任务。4月15日,全国政协京昆室组织部分委员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创作培训班”学员座谈,听取了来自藏族、彝族、蒙古族、瑶族、壮族、傣族等多位学员的汇报并与他们互动交流,听取情况,共同研讨问题。全国政协副主席、京昆室主任卢展工出席座谈会。   “老问题”:人才、资金、剧场   藏族青年李加东周是目前青海省唯一的藏剧团———青海省藏剧团的编剧,他向大家...
查看更多
人物
《格萨尔》说唱艺人斯塔多吉   24岁的斯塔多吉面容黝黑、棱角分明。他是西藏目前最年轻的《格萨尔》传唱艺人。   缘   藏族史诗《格萨尔》是世上最长的史诗之一,讲述了传说中的藏族英雄格萨尔王降妖伏魔、造福百姓的故事,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2009年,《格萨尔》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斯塔多吉出生在西藏昌都地区边坝县一个普通牧民家庭,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头顶蓝天,脚踏绿草,以放牧为生。11岁那年,一场奇异的梦境,改变了他的人生...
查看更多
人物
   非遗传承人欧洛巡巴在讲述自己演唱藏戏的故事。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经过不断发展完善,藏戏在十七世纪以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统完整的艺术形式,称为中国戏曲中的一个特有的剧种,并在藏区广为流传,深受藏族同胞的喜爱。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藏戏先后出现了许多传统剧目,至今久演不衰的有著名的“八大藏戏”。   和平解放前,每逢雪顿节,各地的藏戏班子需要到拉萨来支差,为当时的西...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