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01 星期五 农历闰六月初八 大暑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315)
机构
(0)
政策
(10)
资讯
(555)
清单
(421)
资源
(84)
学术
(187)
百科
(0)
其他
(58)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有多长
2021.03.25
专题报道
“旌旗招展,战马飞奔,格萨尔王带领将士南征北战的场面在我脑海里清晰可见。”今年31岁的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格萨尔研究学者、我国第一个研究生毕业的格萨尔说唱艺人斯塔多吉说,“每次说唱,我都仿佛置身沙场,将梦境中的精彩变为现实说唱。” 《格萨尔王传》是一部传颂千年的
藏族
传奇英雄格萨尔王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征战史,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也被称为世界上篇幅最长、规模最大、唯一“活态”的民间文学作品。 西...
查看更多
云南:文旅融合传承文化留住乡愁
2021.03.22
专题报道
大理周城——扎染铺出乡村致富路 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是中国最大的白族聚居村落,坐落于大理市北部,西靠苍山云弄峰,东临洱海桃源码头,南距大理古城25公里,北连著名的蝴蝶泉景区,全村常住人口1万余人,99%的人口是白族。 这是一个“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白族扎染之乡、州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周城村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白族的各种传统习俗,有“白族民俗文化活化...
查看更多
巴莫曲布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环境可持续性——以“藏医药浴法”申遗实践为主线
2021.03.22
论坛
【摘要】“藏医药浴法——中国
藏族
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于2018年11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该遗产项目的申报材料经审查机构推荐,被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认定为申报范例。文章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设立代表作名录的宗旨,围绕“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可持续联系”说明“藏医药浴法”申报材料编制工作的基本定位;进而参照委员会决定和审查机构推荐意见对该遗产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的关键评价,讨论申遗实践与可持续发展理...
查看更多
华春莹发推点赞四川非遗藏羌织绣
2021.03.18
专题报道
3月16日晚,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上发推点赞了四川特色藏羌织绣。 在推文中,华春莹介绍了四川的美丽藏羌织绣和传承人杨华珍。杨华珍来自阿坝州,她致力于传承藏羌织绣并发扬光大,还得到了很多大牌的青睐,让这朵民族艺术之花绽放在世界舞台。 作为
藏族
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华珍大多数时间穿着民族服装,素面朝天的脸颊上隐约可见“高原红”,笑起来一脸朴实、和蔼。 7年前,杨华珍...
查看更多
非遗“软实力”助推青海文旅高质量发展
2021.03.15
专题报道
近年来,青海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通过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助推青海文旅高质量发展,青海文化品牌走向远方。各地文旅部门大力保护和传承古老民间技艺,使青海非遗焕发出时代光彩。 如今,在青海各地,手工技艺类非遗资源成为市场潜力巨大的特色产业。在西宁市湟中区海源民族工艺品加工厂,传承人和民间艺人打造的银碗、铜碗、手镯等手工艺品畅销国内外。一錾一刻间,匠人们不仅传承着传统手工艺,还通过网上销售平台,推动青海银铜器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查看更多
文艺界代表委员热议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文艺要为乡村全面振兴铸魂
2021.03.12
专题报道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如何发挥各自领域优势,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成为今年两会各界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文艺界代表委员纷纷表示,文艺要为乡村全面振兴铸魂,要以切实有效的方式促进乡村文化繁荣,满足乡村人民...
查看更多
阿新:“我不敢也不会停下脚步”
2021.03.09
专题报道
编者按:在当代中国,女性不仅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巾帼不让须眉”,在各行各业、各个岗位发挥着“半边天”作用,为中国的时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春意渐浓之时,我们迎来了第111个“三八”国际妇女节。为庆祝这一节日,我报精心策划推出人物版的特别报道,聚焦谷好好、顾劼亭、益新卓玛三位女性在文化艺术和非遗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并借此展现新时代中国女性的精神风貌和动人光彩。 益新卓玛 在云南省迪庆
藏族
自治州...
查看更多
“三八”国际妇女节 看看成都非遗传承中的“她力量”
2021.03.08
专题报道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代表性传承人孟德芝 今(8)日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在成都的非遗传承人中,有着很大一部分女性,在她们中,既有技艺高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有志在传承家传手艺的接班人,还有慕名进入非遗行业的新生力量。这些乐观、坚强的女性传承人的故事是“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的现实映照。女性,在非遗的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级非...
查看更多
“手工的村落”:授人以渔,盘活乡村经济
2021.02.24
专题报道
浙江金华榉溪村、云南水沟头寨、西藏那曲兴民村……在这些偏远山村,生活着很多因交通闭塞等原因而无法更多涉足外界的人,他们以或耕种、或织布等较为传统的生产方式为生,落后的生产技术转换出的微薄经济收入进一步阻止了他们探索外界的脚步,多年来形成了自给自足的村内经济循环状态。 近日,一则“浙江女子带两千位乡村妈妈脱贫”的新闻登上各大媒体平台的热搜,一个浙江土布纺织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故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郑芬兰近20年如一日,从未停止寻访偏...
查看更多
青海省部署2021年非遗保护十项重点工作
2021.02.23
地方新闻
日前,省文化和旅游厅紧紧围绕中央、省委省政府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部署及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印发了《2021年青海省非遗保护工作要点》,全面部署了2021年非遗保护十项重点工作,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一是加强政治建设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认真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旗帜鲜明讲政治,进一步深刻认识非物质文...
查看更多
1
31
32
33
34
35
132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