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3   星期五   农历四月廿六   
搜索
论坛
摘要:花祭是以神事和歌舞为基调举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流行于日本爱知县北设乐郡地区。花祭在每年秋季到冬季之间举行,该祭祀活动遗留有室町时期的艺术特征,深受当地居民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花祭被指定为日本“国家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作为最早提出“无形”类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国家,日本在非物质类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经积累了近半个世纪的实践经验。今天,花祭也面临着诸如农村人口急剧减少等诸多问题。考察花祭当前的保护现状,能让人们进一步了解日本当前非物质类文化遗产保...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羌族家园重建从多方面萃取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形式,是保护、重建羌族民众主体价值、生活观念的文化归约。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与家园重建关系的实践为当下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建设如何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可资借鉴经验。 关键词: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家园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研究”(16Z...
查看更多
论坛
【内容摘要】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工艺高等教育在“美术-造型艺术”的学科教育中发展演变,文章通过梳理百年来的传统工艺高等教育发展史,分析传统工艺振兴背景下高校的新使命,考察高校在传统工艺人才培养,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开展和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等方面的实践形态,进一步探讨高校参与传统工艺振兴的有效路径,以期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工艺振兴  非遗保护  高校 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不断...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戏曲传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社会传承,一种是学校教育。社会传承是在社会实践中一种自发发展的戏曲传承方式,包括家族传承、戏班传承、教坊传承等,以民俗生活为基础,以表演技艺为核心,既重视戏曲的艺术意义,又肯定戏曲的民俗意义,强调戏曲传承是通过代际之间共同的民俗生活、艺术实践来实现的,突出个性化的口传心授实践。学校教育是在社会传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传承方式,强调教材、教学方式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知识和技能的平衡性、体系性,突出戏曲知识、技艺、审美的...
查看更多
论坛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以非遗为载体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讲座、纪录片、展会以及各类非遗体验类活动,非遗正在以一种更具普及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面貌回归大众生活,受到社会广泛认可。 如何认识和梳理非遗,是非遗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但除了严谨的非遗学术研究,在高校开设具有通识课特点的非遗课程,对于增强青年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自信,培养非遗传承发展的兴趣人群和潜在从业人群...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作为新话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体现了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文化保护理念,后来这一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吸收,才提出“非遗”这一新话语。“非遗”话语在2001年引入中国后,对非遗话语有一个认知与知识生产过程。非遗话语在中国的文化实践可分为三种话语类型,分别为非遗行政话语、非遗文化话语、非遗产业话语。在三种话语类型中,行政话语是中国非遗保护的主导话语模式,而文化话语既为民俗学发展提供全球化视野,也揭示了当下以传承人为代表的民众话语的失...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追求宏大理论抑或尊重地方性知识,是民俗学研究的“两极”。面对民俗学,特别是美国民俗学在当代的式微,阿兰·邓迪斯等学者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归于民俗学者专注经验材料的搜集与呈现,而未能有效建构超越日常实践的宏大理论。作为将理论建构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有益尝试,邓迪斯的民俗解析实践启发了民俗学者突破经验世界的局限,以寻找独立民俗现象的普遍意义,并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非遗内具之共享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释框架和认识论范式。在此基础上,非物质文化...
查看更多
论坛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课题“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2YJCZH198)结题成果。该成果主要探讨作为文化遗产、社区、人与社会交汇的重要空间——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构建的保护目标区域内,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应对非遗保护的挑战、更新“制序”,以促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目标的实现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 本书首先探讨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其次...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是人民群众一种生产生活方式的展现和表达,也是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和馈赠。万事万物依自然而发生、依自然而发展。多彩非遗通过那不带丝毫功利之心的指尖、心头,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非遗要顺应时代、顺其自然不断向前传承发展,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非遗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现如今,“非遗+创意”等活动的频繁开展,一方面让非遗以多样形式和崭新面孔走向公众,另一方面又为创新、创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非遗+创意”立足点无疑是非遗,而非遗则是存...
查看更多
论坛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深入人心,以非遗为载体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从中小学的“非遗进校园”,到非遗讲座、纪录片、展会以及各类非遗体验类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以一种更具普及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面貌回归大众生活,受到社会广泛认可。 如何认识和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但除了严谨的非遗学术研究,在高校开设具有通识课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对于增强青年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了解,培养...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