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27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初三 大暑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0191)
机构
(1)
政策
(138)
资讯
(7385)
清单
(94)
资源
(1101)
学术
(1194)
百科
(1)
其他
(27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非遗
话语知识生产的中国语境
2019.04.12
论坛
摘要:作为新话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体现了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文化保护理念,后来这一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吸收,才提出“
非遗
”这一新话语。“
非遗
”话语在2001年引入中国后,对
非遗
话语有一个认知与知识生产过程。
非遗
话语在中国的文化实践可分为三种话语类型,分别为
非遗
行政话语、
非遗
文化话语、
非遗
产业话语。在三种话语类型中,行政话语是中国
非遗
保护的主导话语模式,而文化话语既为民俗学发展提供全球化视野,也揭示了当下以传承人为代表的民众话语的失...
查看更多
阿兰·邓迪斯的“宏大理论”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之实践理性
2019.04.08
论坛
摘要:追求宏大理论抑或尊重地方性知识,是民俗学研究的“两极”。面对民俗学,特别是美国民俗学在当代的式微,阿兰·邓迪斯等学者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归于民俗学者专注经验材料的搜集与呈现,而未能有效建构超越日常实践的宏大理论。作为将理论建构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有益尝试,邓迪斯的民俗解析实践启发了民俗学者突破经验世界的局限,以寻找独立民俗现象的普遍意义,并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
非遗
内具之共享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释框架和认识论范式。在此基础上,非物质文化...
查看更多
书讯:《遗产·空间·新制序: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19.04.08
论坛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课题“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2YJCZH198)结题成果。该成果主要探讨作为文化遗产、社区、人与社会交汇的重要空间——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构建的保护目标区域内,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应对
非遗
保护的挑战、更新“制序”,以促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目标的实现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 本书首先探讨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其次...
查看更多
把握
非遗
保护传承的“理”与“趣”
2019.04.03
论坛
非遗
是人民群众一种生产生活方式的展现和表达,也是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和馈赠。万事万物依自然而发生、依自然而发展。多彩
非遗
通过那不带丝毫功利之心的指尖、心头,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非遗
要顺应时代、顺其自然不断向前传承发展,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
非遗
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现如今,“
非遗
+创意”等活动的频繁开展,一方面让
非遗
以多样形式和崭新面孔走向公众,另一方面又为创新、创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非遗
+创意”立足点无疑是
非遗
,而
非遗
则是存...
查看更多
高校为什么要开设
非遗
通识课程
2019.04.01
论坛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深入人心,以
非遗
为载体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从中小学的“
非遗
进校园”,到
非遗
讲座、纪录片、展会以及各类
非遗
体验类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以一种更具普及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面貌回归大众生活,受到社会广泛认可。 如何认识和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非遗
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但除了严谨的
非遗
学术研究,在高校开设具有通识课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对于增强青年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了解,培养...
查看更多
非遗
话语知识生产的中国语境
2019.04.01
论坛
摘要:作为新话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体现了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文化保护理念,后来这一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吸收,才提出“
非遗
”这一新话语。“
非遗
”话语在2001年引入中国后,对
非遗
话语有一个认知与知识生产过程。
非遗
话语在中国的文化实践可分为三种话语类型,分别为
非遗
行政话语、
非遗
文化话语、
非遗
产业话语。在三种话语类型中,行政话语是中国
非遗
保护的主导话语模式,而文化话语既为民俗学发展提供全球化视野,也揭示了当下以传承人为代表的民众话语的失...
查看更多
中小学开展
非遗
课程应多提供“自助餐”
2019.04.01
论坛
中小学开设
非遗
课程,课程的设置要与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相适应,那么如何让孩子们走近
非遗
、了解
非遗
、热爱
非遗
、传承
非遗
呢?
非遗
保护传承越来越受到政府与社会重视,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也在加大,并积极探索多种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初步形成了较为健全的
非遗
保护体系。在这一保护体系下,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
非遗
进校园”活动纷纷开展,形成了教育领域与
非遗
保护传承相互融合的局面。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能忽视,比如,一些学校设置的
非遗
课...
查看更多
“标准化时代”基层
非遗
保护若干问题探讨
2019.03.28
论坛
[摘要]以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为标志和开端,我国
非遗
保护的“标准化时代”已经到来。从基层工作者的角度出发,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保护工作规范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传统标准与当代标准的矛盾、不同标准并行存在、政府职能部门间缺乏协调机制、相关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等。面对这些问题,基层
非遗
保护工作者应在认清
非遗
保护工作本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并通过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等措施,以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
查看更多
乡贤文化视角下
非遗
传承人的多维谱系论
2019.03.27
论坛
摘要:中国
非遗
保护运动历经十余年,已从政策宣传的动员阶段进入到了传承发展的创新阶段,
非遗
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正是这一阶段
非遗
保护的标志性方法。至此,如何理解
非遗
传承人的主体内涵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命题。从乡贤文化的视角,梳理
非遗
传承人的文化传统与承继谱系,辩证
非遗
传承人概念的生活—职业—制度多维谱系:生活谱系的文化接受与文化传播主体,即文化传统中的一般人;职业谱系的具有较高地方知识修养的民间群体,即民间百工(艺人);制度谱系的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的精英代表...
查看更多
非遗
展示空间中的数字化应用
2019.03.25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作为与传承同等重要的保护措施,近年来成为了传媒、教育、公益、电子商务等各个领域广泛参与的社会事项。其中,作为向公众阐释文化遗产、实现信息与知识传播的重要方式——展示场所的兴建成为了
非遗
保护乃至传统文化振兴的一个热点。但是,“传统博物馆”模式与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间的分歧由来已久,“远离真实”“固化遗产”等论点不绝于耳,特别是对于以维系生命力为保护目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无形性、动态性、时空性等特征,决定了可视化媒介、体验性展项以及“虚...
查看更多
1
50
51
52
53
54
120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