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27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初三 大暑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0191)
机构
(1)
政策
(138)
资讯
(7385)
清单
(94)
资源
(1101)
学术
(1194)
百科
(1)
其他
(27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乔晓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
2019.03.22
论坛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乔晓光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 纸,是人类生活中使用最普遍的信息媒材,不同地区的文明在纸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传统。中国是造纸术的发源地,2000 多年前的汉代已发明了成熟的造纸技术,并在后续的年代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造纸术的发明影响了世界文明的传承与传播,也影响了中国本土纸文明形态的形成,这个形态包括了中国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如中国绘画、木刻版画、剪纸、书法以及古典书籍的印刷...
查看更多
中国
非遗
著作研究述评
2019.03.20
论坛
摘要:保护
非遗
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文化热点。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目前出版的
非遗
著作可以分为学术类和非学术类,其编著者涵盖了政府、学者和民众。通过对
非遗
著作的梳理,可以描述出十几年来中国
非遗
保护和研究的历程:
非遗
保护由“申遗热”向“重申报,更重保护”转变,
非遗
研究由对基本概念的厘清到试图创建一门新的学科。从目前出版的
非遗
著作数量和质量来看,中国
非遗
的保护实践和学术研究在短时期内走向了国际前列,但很多学者也指出中国的
非遗
保护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在“非...
查看更多
感知
非遗
,是人生“美丽的相遇”
2019.03.18
访谈
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
非遗
吉林》: 孙院长您好!现就全国各省(区)
非遗
保护与传承状况而言,我省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的整体情况如何?我省
非遗
资源有哪些特点,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孙桂林: 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分丰富,类别齐全。项目涵盖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和回族等民族,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截止2017年6月,吉林省已有343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
查看更多
“黄金十年”之后,手工艺如何真正完成文化转型?
2019.03.14
论坛
“手工艺热”是当前中国的现象级话题,从政府到媒体到民间,大家都在谈如何振兴传统工艺。我也曾参与国家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制定的部分工作,当时遇到一个难题是很难解释什么叫“传统工艺”,是指被高新技术所扬弃了的那部分技术吗?显然不是!争论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按照“传统手工艺”的内涵和外延在做解释。在“传统手工艺热”的过程当中,我自己也做了一点思考。究竟为什么会这么热?这种热是否正常? 一、是繁荣还是衰落 谈到手工艺的现状,有些人认为...
查看更多
非遗
保护传承切忌“顺其自然”
2019.03.12
论坛
近日,笔者到华北某市就
非遗
保护传承工作进行调研探访,发现当地存在的两种反差情况值得思考。一种是很多
非遗
项目传承人或保护单位下了大力气来创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推出的很多精致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另一种则是少数
非遗
传承人“懒得创新”“顺其自然”,既不研究项目的特点,也不关注现代审美需求,导致手中的项目缺乏活力和社会影响力。
非遗
是来源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文化遗产,“活态性”是其根本属性之一。作为民族宝贵文化资源的
非遗
,其保护传承如果...
查看更多
非遗
要保护,生产要发展,生活要提高
2019.03.11
论坛
原生态的白马人歌舞,既留住了文化,又吸引了游人。(本报记者 李琤 摄) 除了自然景观,各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正在成为旅游目的地具有差异吸引力的关键所在,特别是一些尚在深山或者长久与世隔绝的族群,他们自身的独特生产生活以及歌舞娱乐方式,成为众多旅游者欣然前往的原因之一。 从文物保护和
非遗
保护的角度而言,许多民俗、民居以及人们的原生态歌舞是其最独特且最具价值的部分。在发展文化旅游的过程中,除了将其发...
查看更多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开始实施——为
非遗
保护工作开辟新路径
2019.03.04
论坛
文化和旅游部出台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19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强调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
非遗
进行区域性整体保护。目前,我国已批准建设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和14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办法》的出台除了为
非遗
保护提供至关重要的制度保障,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确立政策导向,进而形成具有引领性的保护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
非遗
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思路,
非遗
不仅存在于符合设立保护区条件的...
查看更多
创建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文化生态保护区
2019.03.01
论坛
非遗
的传承与发展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与当地的人文、自然等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失去了特定的环境,
非遗
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随着不断加快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
非遗
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启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迫在眉睫。 在以往的国家级包括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各地积极创新,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包括
非遗
在内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与发展。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生态区建设只依赖...
查看更多
因地制宜地实施整体性保护方略
2019.03.01
论坛
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到“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经历了开创—摸索—成熟的过程。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颁布是全国文化工作者,尤其是已设立的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在地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理论研究人员,以及传承人群等10多年来艰苦实践的经验结晶,标志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成熟、崭新的历史阶段。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然生态多样和人文生态多元的多民族国...
查看更多
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国独创,中国特色——解读《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2019.03.01
论坛
中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和实践已经走过10余个年头,从2007年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开始,中国独创、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开启了新的篇章。10余年来,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14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实践成绩显著,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在中国的许多区域得到迅速的推广和运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及特殊的文化空间、场所、生活空间等多种自然和文化形态得到协同保护。 为了推进文化生态区...
查看更多
1
51
52
53
54
55
120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