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论坛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社区自己创建和管理的社区中心和协会能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保加利亚为个案,围绕“社区文化中心”(Chitalishte)这一由来已久的在地化民间文化传承机制,分析其在当下发挥自身“独立”“自我管理”和“志愿主义”的特征与优势;进而讨论这类中心在非遗清单编制中坚持以社区成员为主体的参与原则,而这正体现了2003年公约的宗旨。从长远看,维系相似的文...
查看更多
论坛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其被赋予了丰富内涵,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生命观,不仅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记忆与初心。    今年清明节当天,专题纪录片《我们的节日——春风春雨话清明》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该片对清明节俗进行细致解读,选取不同地区、不同家族、不同人物的亲身经历,以小见大,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我们的节日”,唤起广大观众深藏在心中的清明记忆,引起共鸣。    非遗来源于生活,人是...
查看更多
论坛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世界范围内兴起,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到2017年底,已有171个国家加入该《公约》,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重视。重新认识、理解《公约》中提出的保护理念,推动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持续演变的,而不是固化的、落后的    《公约》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
查看更多
论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按照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以文化兴推动乡村兴的理念,总结经验,科学规划,探索实践,守正出新,共同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
查看更多
论坛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肖婷,硕士研究生学历。曾任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办公室投资促进处副处长,现任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查看更多
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句话为今后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首先需要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在笔者看来,要领会这句话的意思,至少要考虑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要全面、科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和传承的一切文化的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指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这些文化往...
查看更多
论坛
    2018年新年前夕,中国给全世界大象送了一份新年礼物:中国于2017年12月31日前全面停止商业性象牙加工销售活动,从这天起,任何市场、店铺和摊位买卖象牙及其制品将属于违法行为。这份新年礼物,也正在对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象牙雕刻产生影响。     中国的象牙雕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技艺,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因其独特的材料质地、精湛的雕刻技艺...
查看更多
论坛
  中国戏曲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意义重大。戏曲不仅一般地形成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而且最终铸成中国文化的品牌特征和民族魅力。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各富特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以歌舞演故事”,是王国维在《宋元戏剧考》里为戏剧下的定义。在这里,戏剧即戏曲。据考证,中国戏剧在原始社会就具雏形,在传承中华文明和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现有的非遗话语常常将UNESCO框架下的非遗保护工程作为新生事物,与中国近现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破坏相对照,以强调二者之间的差异性。本文则以河北涉县娲皇宫及其女娲信仰为个案,梳理其自明、清、民国直至当代的近400年本土非遗保护实践的历程,凸显历史上不同行动主体在相关方面的长期工作,认为中国本土的非遗保护实践有着漫长的历程,它为21世纪初UNESCO发动的非遗保护工程在中国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内因,对后者的评价,应当放置于本土非遗保护的整体历史中加以关照;不...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