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9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初五   大暑 大暑
搜索
其他新闻
莫让“师徒同台”成为无奈回忆  “太阳出西落在了东,满天的月亮一颗星。种棵玉米长土豆,胡萝卜发芽长大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姚忠贤和徒弟杨珀表演的一段山东琴书《正反话》,把在场的观众都逗乐了。作为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一项主题活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中心举行。从6月10日到15日,每天为观众呈现多台非遗项目演出。  师徒同台演出,是对非遗传承的鼓励和肯定,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很多传承人苦恼...
查看更多
论坛
宣传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座谈会发言摘登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已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6月9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白克明主持。   文化部部长蔡武,中宣部副部长翟卫华,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重庵,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树文,国...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十年让昆曲院团面貌大变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这本是《牡丹亭》中的一段经典唱段,却常常被用来形容昆曲艺术在前一二十年的生存状况。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许多人眼中,这标志着昆曲的春天到来了。  如今,整整10年过去了,顶着“非遗”光环的昆曲在这10年间有哪些变化,昆曲艺术真的走出了危机吗?  近日,由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昆剧之路...
查看更多
论坛
昆曲等你六百年,何妨再等三十年    2011年5月16日下午,“昆曲韵·故乡情”中国昆曲艺术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十周年纪念活动的重头戏之一——昆曲保护与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昆山宾馆举行。 4个多小时里,来自全国的专家教授和各剧团的前辈代表,就昆曲艺术“入遗”10年来传承和保护取得的成就、对未来发展的建议意见,做了精彩交流发言。  清平乐  如果昆曲属于老人,人也都会变老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田青清楚地记得,十年前...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非遗”呈现新特点 “重申报”转向“重保护”    国务院日前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苏省兴化市的茅山号子、如东县的跳马伕、苏州国画颜料制作技艺、扬州毛笔制作技艺等24个项目成为国家级“非遗”。和前两批国家级“非遗”相比,入选项目总数大幅下降,对此,专家表示,随着全国非遗普查的结束,重大项目早已在前两批审查通过,非遗获批数量减少是必然趋势,同时这也标志着非遗保护从前几年的重申报阶段过渡到重保护阶段。  非遗特色:  传统表演多、传统技艺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座谈会侧记    目前仅存的敦煌舞谱、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中医药集大成著作《本草纲目》、建筑学史上的名作《营造法式》……琳琅满目的古籍珍品配合着各类非遗项目悉数亮相,生动地呈现了文献典籍和非遗保护的密切关系。  日前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举行的“册府琳琅,根脉相承——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首次以文献展现非遗,让人眼前一亮。6月15日召开的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座谈会上,相关专家及部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对这一颇具创...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成功登陆《世界遗产名录》  当地时间2011年6月24日 17时55分,北京时间2011年6月24日23时55分,从法国巴黎传来捷报:在此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杭州西湖文化景观”顺利通过审议,成功登录《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29项世界文化遗产。    从1999年申遗启动,西湖申遗经历了漫长、艰苦的过程。回顾10年申遗路,总结经验教训,或许能对其他正在和准备申遗的项目有所启...
查看更多
论坛
古城保护 经济与文化的博弈大同修缮一新的古城墙苏州古城景观平遥古城  借助“古城申遗”的东风,苏州宣布将分段、逐步重点恢复、修建苏州“古城墙”;投资2亿元、占地1平方公里的骊靬古城复建项目已在甘肃金昌市如火如荼地开建;甘肃敦煌拟投资30亿元复建敦煌古城,以汉唐文化、丝路文化为主题,对历史城市格局、建筑文化、宗教艺术、商贸流通、民族交融、生活和娱乐等进行体验式还原和提升;河北滦县计划投资50亿元复建滦州古城,占地2000余亩,再现昔日滦州胜景;河北正定邀请专...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晋鲁豫“布老虎”生存状况调查2010年,75岁的山东省即墨市移风店镇布老虎制作艺人马秀梅在大集上摆摊卖布老虎。移风店镇是即墨布老虎的“家乡”,现在只剩两位年过70的老人会制作布老虎。山西黎城县黎侯虎  布老虎是我国部分地区民众的儿时玩偶,是当地民俗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如山西的黎侯虎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和许多在市场大潮中遭遇重重困境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一样,布老虎的生存现状也不容乐观。  日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组成田野调查小组前往山东...
查看更多
论坛
不僵化的保护    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生存在一种活态之中,它应当是与其存在的团体、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应当是持续地被再现出来的,应当是代代传承下来的。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不加补救的情况下可能存在消亡或消失的危险,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意味着将它僵化地固定在某种纯粹的、原始的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有关这些遗产的知识、技能和内涵的传播。这些遗产的传承,或者世代之间的传授,是《公约》所特别强调的,而并非舞蹈、歌曲、乐器或工艺的具体的作品表现...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