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2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五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3147)
机构
(5)
政策
(292)
资讯
(7008)
清单
(3477)
资源
(782)
学术
(1319)
百科
(13)
其他
(251)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为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三论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2017.03.30
专题报道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是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在深入调研、充分酝酿、反复修改的基础上起草制定的。《计划》在制定过程中,广泛吸收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听取了传统工艺传承人的意见,征求了各省区市文化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的建议,凝聚社会共识,使《计划》内容具有广泛代表性。 《计划》一开篇就指出,制定《计划》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什么是“传统工艺”?传统工艺在我国有着悠远的历史传承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查看更多
让传统工艺传承更加自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畅谈《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2017.03.31
专题报道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的制定一直备受传统工艺持有者、从业者等广大传承人群的关注,此次计划的发布更是在非遗传承人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对于这一促进中国传统工艺传承与振兴的总计划,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何评价?计划的出台对于他们有着怎样的意义?就下一步贯彻实施该计划,传承人又有哪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日前,传统工艺领域的部分传承人代表对本报记者表达了各自的看法。 激发创造精神...
查看更多
湖南张家界:巧手编织致富路 土家织锦传非遗
2017.03.31
专题报道
3月29日,在湖南张家界武陵源区乖幺妹土家织锦基地,一名工人在老师的指导下织锦。土家族织锦技艺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制作需经过纺纱、牵线、纺线、捡综、翻篙等十二道工序,制作难度高、耗费时间长。近年来,湖南张家界不断加强对这一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并大力扶持土家织锦产品向规模化发展,使之成为当地旅游开发、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
项目
。这些五彩斑斓的“土锦”产品远销国内外,深受各地游客的喜爱。据统计,近三年以来,武陵源区累计有2000...
查看更多
柴窑,要不要烧?
2017.04.01
专题报道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推进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一直以来,对于传承和振兴,每个人的理解其实不尽相同。以陶瓷的烧成工艺为例,尽管当下“活着”的柴窑数量并不多,但近年来在陶瓷界却有意无意地流行起“柴烧热”,柴烧作品再次成为各地陶瓷欣赏和收藏的新宠,有的地区还计划新建柴烧窑炉。然而,对于复烧柴窑,陶瓷业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
查看更多
扬帆起航正当时——江苏启动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2017.04.05
专题报道
“常州梳篦”江苏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邢粮正在教小朋友体验手工剃齿 一把小小的梳子,蕴含着1500年的文化传承,选材考究、制作精细的明式家具,带来50亿元的产业规模,宜兴紫砂名满天下,吸引近20万从业人员。从细腻绝伦的苏绣到庄重典雅的南通红木雕刻,从宜兴的均陶到连云港的水晶雕刻……一件工艺品就是一段故事,一份情怀,精巧绝伦的江苏传统工艺是江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手工技艺、强烈的人文精神在新时期散发出别...
查看更多
清明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7.04.05
论坛
2016年清明节,四川省华蓥山区近1800名匡氏后裔代表参加了以“忠、孝”为主题的祭祖仪式。光明图片/视觉中国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会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岁时节日、礼仪民俗、历史民俗学、中国文化史。清明节临近,又到了祭奠先人的时候了。近日,哈尔滨市相关部门发出公告,禁止焚烧纸钱等封建迷信活动。可以为先人献上一束鲜花,寄一份哀思,可...
查看更多
民间文艺学家刘锡诚专访:整体研究与建构中国特色民间文艺学
2017.04.06
论坛
刘锡诚: 1935年生于山东昌乐。文学评论家、民间文艺学家、文化学者。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辑研究人员,新华社翻译、编辑、记者,《人民文学》编辑部评论组长,《文艺报》编辑部副主任、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党的领导小组组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员,《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评论选刊》《中国热点文学》主编。主要社会职务:历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旅游文化学会副会长...
查看更多
产与人兼得的非遗保护路
2017.04.06
专题报道
日前,由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民族文化宫、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主办,中国民族图书馆、民族文化宫展览馆承办的“中国少数民族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暨文献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据中国民族图书馆馆长吴贵飙介绍,举办这样的展览是为了更好地让博物馆中的藏品利用起来,尤其是随着各民族间交流的增强,少数民族非遗工作深入人心,更多的百姓迫切需要了解相关知识、丰富文化生活。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非遗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保护非遗文化,是我们提...
查看更多
2017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精彩纷呈
2017.04.06
专题报道
原标题:“一方水土一方人”2017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精彩纷呈为庆祝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根据山东省文化厅关于《开展2017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有关活动》的通知要求,山东省文化馆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活动。一、“一方水土一方人”2017年山东...
查看更多
走进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室
2017.04.07
专题报道
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古籍修复师们的工作现场 原标题:“我在国图修古籍”——走进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室 在国家图书馆南区的一间宽敞、安静的办公室里,有这样一批年轻人:毛笔、剪刀、镊子、宣纸、浆糊、放大镜、冷光源补书板是他们的工具,破损的古籍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对象;他们犹如医生,一部部被虫蛀鼠啮、水浸灰染、字迹模糊、粘连破碎的古籍,经过他们的“把脉救治”得以“妙手回春”,他们就是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师。记者日前走进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室,用相机记录下这里的工作...
查看更多
1
230
231
232
233
234
1315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