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3147)
机构
(5)
政策
(292)
资讯
(7008)
清单
(3477)
资源
(782)
学术
(1319)
百科
(13)
其他
(251)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王锡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5年2月生,山东省曹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
面人(曹县江米人)代表性传承人。15岁起随师父王勤胜学习江米人制作技艺。从艺几十年,对各种江米人造型均有独到研究。所制江米人以祥禽瑞兽、鲜花芝草、戏文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现实生活及民俗风情等为题材,制作工艺细致,造型丰满,形态传神,色泽明快,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八十余岁仍然坚持研究、制作和授徒传艺。
查看更多
张红霞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64年10月生,山西省阳城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
面花(阳城焙面面塑)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在父母影响下学习焙面娃娃制作。经常年实践,熟练、完整地掌握阳城焙面面塑的关键工艺技术和操作技巧,对戏曲和传说人物形象尤能信手拈来,并尝试推陈出新,在当地面塑行业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作品多次参加各种展演活动并获奖,代表作有《八仙人物》《明月和尚戏柳翠》《嫦娥奔月》《宝莲灯》《嫘祖发明蚕丝》等。多年来,广授弟子,并在当地文化馆、美术馆进行技艺展演活...
查看更多
董巧兰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54年12月生,山西省闻喜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
面花(闻喜花馍)代表性传承人。自幼随祖母、母亲学习花馍制作,细心琢磨从和面、捏花到组合的每一道工序,掌握了花馍制作的基本技巧。成家后,每逢村里婚丧嫁娶、乔迁、上梁等民俗活动,便自愿为村民制作花馍。能根据现实活物设计图样,利用传统技艺,捏制花草、动物、人物等面塑作品,满足当地民俗仪礼的各种需求。同时,利用农闲时间,召集各村花馍爱好者,讲授花馍制作工序及要点,至今已累计培训三十多人,其...
查看更多
李成秀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2年6月生,2017年12月去世,山西省岚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
面花(岚县面塑)代表性传承人。自幼酷爱剪纸、刺绣、面塑等手工技艺,十几岁开始跟随外祖母、母亲学做面塑,一直捏塑到晚年。创作灵感来源于古老的神话、传说以及对各种传统手工的大胆借鉴与尝试,特别擅长制作面塑人物。作品古朴、写意,继承了当地传统面塑的特点。历年获奖作品有《枣山》《二龙戏珠》《八仙过海》《西游记》《仙人跨鹤》《飞鹤起舞》等。常年利用各类民间艺术节公开授艺,还...
查看更多
王群英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66年6月生,河北省大名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
草编(大名草编)代表性传承人。自幼随母学习传统草编技艺。三十多年来,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将草编技艺与现代艺术元素相结合,创作京剧脸谱、时装、国画、屏风等十二个草编艺术系列数千个品种,具有较强的实用、欣赏和收藏价值。创办大名草编作坊,带徒传艺,并生产大名草编工艺品,带动一千五百名农民和下岗职工增收。多年来,积极开展大名草编技艺进校园活动,已在多所中小学校建立起大名草编技艺传承基地。
查看更多
陈焕彬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70年3月生,四川省沐川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
草编(沐川草龙)代表性传承人。1986年师从其父陈福鼎,学习沐川草龙编扎和舞耍技艺。1990年至今,先后多次对沐川草龙编扎技艺进行改进,由最初的草把龙演变为网状龙,再到现在的鳞甲龙,并改进舞耍道具,新增草帽、草肩、草裙、草护腿、草鞋等道具。多次参加国内外展示展演活动。通过多种方式传授沐川草龙编扎技艺,在向子女、侄辈传授技艺的同时,还在沐川县职业中学组建沐川草龙编扎舞耍基地,传承和发展...
查看更多
赛勒汗·卡克木哈孜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哈萨克族,1957年8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托里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
草编(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自幼随母亲麦迪·霍善泰学艺,继承了用芨芨草编织“琼木其”的技艺。其编织技艺全面,作品制作精湛,业绩突出,传承能力较强,在当地拥有较高知名度。每到剪羊毛的季节,便带领子女及邻居家的妇女们,将上乘的羊毛挑选出来,洗干净后染色捻成线,做好编织前的准备工作。与此同时,带领妇女们结合当代人们的审美趣味绘制芨芨草编织图案。还主动联系当地中...
查看更多
姜朝春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7年4月生,河北省广宗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
柳编(广宗柳编)代表性传承人。自幼随父亲姜宗礼学习柳编技艺,1972年高中毕业后正式从事柳编业,1980年起掌握广宗柳编整套工序,并时常外出学习其他柳编制作工艺。从事柳编四十年来,不断吸收新型附加材料,改进柳编技艺工序,使柳编技艺得到长足发展。作品有簸箕、篮子、圆簸箩、方簸箩、盒子簸箩等。1998年成立广宗县柳编技艺研究会并任会长,将柳编技艺带进多所学校课堂,并出版有《姜朝春和柳编技...
查看更多
潘同利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1年8月生,安徽省霍邱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
柳编(霍邱柳编)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少年时期随当地编织艺人学习柳编。1976年入霍邱县临水镇柳编厂,后拜柳编老艺人郑德运、美术学院教授刘奕云为师,学习柳编工艺和美术设计。作品造型朴实自然,手感光滑圆润,编织结实紧密,是传统柳编的精品。在长期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柳编制品的工艺水平,带领研发团队新创近万个品种。创立“华安达”霍邱柳编品牌,制品获得多项省级奖项。在编制、研...
查看更多
王国庆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9年4月生,河南省方城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
石雕(方城石猴)代表性传承人。出身于石猴雕刻世家,自幼喜爱石刻艺术。12岁起随父亲著名石猴雕刻艺人王忠义学习,15岁掌握石猴雕刻全部技艺。从事石猴雕刻四十余年,父亲去世后,担负起技艺传承重任。其雕刻作品随手而就,无须设计图纸和样品,采用民间艺人直观随性的创作方式。所刻石猴多为蹲姿,形态样式各异,有大猴抱小猴、猴背猴、送财猴、招财猴、吉祥如意猴、小猴骑马等,颇有南阳汉画像石上飞禽走兽的...
查看更多
1
592
593
594
595
596
1315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