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18   星期五   农历六月廿四   
搜索
掼牛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      掼牛是回族民众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它来自游牧劳作生活,是宰牲节必备项目。回族掼牛散见于浙江、河南、山东等回族聚居地。从掼牛的传承、技巧、观赏、活动规模而论,嘉兴市南湖区的“嘉兴掼牛”独具特色。据嘉兴志记载,“嘉兴掼牛”始于元代回族南迁聚居浙江嘉兴之际,积习相沿,逐渐形成在喜庆节日时举行的民俗竞技活动。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嘉兴掼牛,规则简单而严格,过程独特。首先由掼牛士助手对牛进行挑逗,直至...
查看更多
高杆船技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桐乡市      高杆船技是在蚕神祭祀仪式中一项独特的水上杂技表演项目。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地处杭、嘉、湖三府之交,河汊密如蛛网,漾荡星罗棋布。长期以来,百姓多以蚕桑生产为业,蚕神祭祀便是当地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年清明节前后三日都会举行蚕花水会。模拟蚕宝宝吐丝作茧的高杆船技应运而生。据方志记载,其技艺起源于明末清初,以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为盛。   高杆船由两只农用木船并排绑扎而成,船面铺满木板,“高杆”是一支粗壮...
查看更多
口技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西城区      口技属乔装类杂技项目。口技是演者巧妙运用唇、齿、喉、舌四个部位的运动发声,以及鼻腔和胸腔的共鸣,来模拟鸟鸣兽啸乃至世间万物声响的艺术。   口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述:孟尝君从秦难中逃脱,得益于鸡鸣狗盗的帮助,说明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已有口技艺人模仿鸡鸣报晓的技能,并已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明清以来北京口技大为发展,无论是“明春”当众表演的“学禽鸣”,还是“暗春”在屏帐里模拟世间生活场...
查看更多
布鲁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布鲁,也叫“满初日嘎”,蒙古语意为投掷的棍棒,古时是御敌武器和狩猎工具,后衍生为蒙古族民间体育竞技和健身娱乐活动。布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库伦旗为代表的通辽市东部盟市,以及其他省市的蒙古族居住区。 据《成吉思汗兵法研究》《成吉思汗史记》记载,布鲁属于投掷武器,如同弓箭、蒙古刀枪一般,是13世纪蒙古骑兵征战御敌用的重要兵器,用于近战。蒙古骑士、猎手及牧民十分注重布鲁投掷技术的训练,时常比试高低。打布鲁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有趣的竞技游艺与健身活动,盛行于民间。 布...
查看更多
蒙古族驼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族驼球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等地,是蒙古族节庆与文化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通过两阵对垒、乘驼击球、追逐争抢、以分取胜的竞技性传统体育项目和对抗性运动,要求人驼配合,球员既要善于驾驭骆驼,又要有娴熟的击球本领。 乌拉特系蒙古族部落中的一支,17世纪中叶由呼伦贝尔西迁至今日的乌拉特草原,游牧于阴山南北麓及黄河北岸。当地牧民驯养骆驼,起初主要用来驮运,后来在走亲访友的追逐游戏中形成赛驼活动。之后在祭敖包、办庙会及那达慕等群体活动中增设了...
查看更多
通背拳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通背拳,亦称“通臂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地区流传甚广。通背拳效猿之长臂为形,仿猿之灵快为意,打法特殊,主要是击打穴位、骨缝韧带和关节,具有很强的技击性。 通背拳有一百零八散手,二十四式,六路总手、六路踏掌、六趟拆拳、二十四炮,二十四式行桩内功。器械有断门枪、天罡刀、天罡剑、十二杆,八步十三刀、欺离棒、杆子鞭、戥壳皮等。通背拳以散手单操为主,套路为辅,以操桩打袋法、穿甲对练为主要练功方法。 通背拳具有出手迅猛、沉长冷脆、沾衣发力、放长击远...
查看更多
咏春拳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咏春拳是中国武学历史上为女性所创的拳法之一,故又称“女人拳”。其拳理充分剖析女性弱点和特长,巧妙地利用人体力学、杠杆结构、三角力学等原理,精确把握与利用空间,具有快稳准狠的特点。福建咏春拳由福建福清南少林五枚师太创于明末清初,最早流传于福建沿海一带,后在我国南方多个地域广为流传。 福建咏春拳拳法套路分为“小念头”“寻桥”“标指”等;器械则主要有八斩刀、六点半棍和木人桩。其中,“小念头”为入门基本功,主要训练上、中、下结为一体;“寻桥”为中级套路,是在小念头...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井冈山全堂狮灯,俗称“全堂狮子”,是集多项民间武艺于一体的健身游艺项目。江西省井冈山市东上乡虎爪坪村是全堂狮灯的发源地,主要流布区域为井冈山市的虎爪坪村、东上村、河桥村、石洲村等村寨。 井冈山全堂狮灯自清道光年间流传,既有武术套路又有器械比武,表演步法、手法和队形纷繁奇异,变幻无穷,展现了传统民间游艺风貌。井冈山全堂狮灯还配以锣鼓、唢呐等乐器助阵,气氛热烈。 井冈山全堂狮灯由16人演练,由龙灯、舞狮、拳术、棍术、器械、对练以及盾牌舞等七大项目组成。龙灯,俗...
查看更多
徐家拳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徐家拳是由山东徐氏家族始创的传统武术项目,流布于山东省新泰市通济村。徐家拳起源于清雍正年间,由徐氏高祖徐盛才所创。百余年来,徐家拳世代传承不息,到第六代传人徐花葶时形成体系。据县志和徐氏家谱记载,徐花葶,字殿甲,相貌伟岸,膂力过人,曾在清咸丰年间考中武庠生。他武功高强且善于研究,丰富了徐家拳的内涵,将拳法及各种兵器的使用发扬光大。 徐家拳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以保家卫国、服务社会为行为宗旨。内容体系包括拳术、拳术对练、器械、器械对练、拆手、内功、辅助功法共...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象牙浅刻又称“象牙线刻”“平刻”,简称“牙刻”,是传统象牙雕刻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州象牙浅刻的传承集中在江苏省常州市,是一种与书画艺术相结合的文人雕刻,精髓在于“刻”。它以金属平刀、钩刀为工具,在象牙器具表面作毫米深浅的阴线刻画与刮琢,再用毛笔舔水墨、颜料对凹处进行填染而形成画面,是承载传统文化、体现江南特质的传统工艺美术。 常州象牙浅刻最早出现在清代,当时一些留青竹刻艺人同时进行象牙浅刻的创作。清末,常州人马志洪(字啸山)承祖上基业,在常州及全国各地兴...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