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3   星期五   农历四月廿六   
搜索
东北庄杂技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濮阳市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岳村乡东北庄杂技形成于元末明初,在该村传承已有五百多年,主要有刘姓、乔姓、李姓三个演出群体。“刘家班”形成于明初,“乔家班”形成于清中期,“李家班”形成于清朝末年。清代乾隆年间,“乔家班”曾奉清廷之命,由乔志清率团到日本、印度等二十多个国家演出。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亲授“乔家班”万寿龙灯两盏,以彰其技。民国时期,“李家班”在川、陕、豫、晋一带活动,其演出深受欢迎,盛极一时。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民...
查看更多
十八般武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十八般武艺是集健身、防身、竞技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据传,五常十八般武艺系明朝尚书洪钟告老还乡后所创,它由十八般古兵器操练法演变而来,传承至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   五常十八般武艺将刀法、棍法、拳法、阵法等糅合在一起,融入了杭州西溪(五常)特色的拳、械操练法,带有明显的西溪水乡特色。其阵法多样,套路丰富,有群刀会、日月阵、五连阵、威武阵、金刚伞阵、大劈锁阵、玉手笔艺爪阵、大武耙阵、大操练等...
查看更多
撂石锁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开封市      撂石锁是武术功法运动的一种,也称为“石锁功”。据传,撂石锁产生于唐宋时期,元代以来为开封回族子弟所喜爱,他们习武必练石锁功。清道光年间(1821—1851),以东大寺为中心的回族练武习艺热情高涨,撂石锁项目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发展。   操练石锁花样变化无穷,大类可分为翻花、接花、组合套花。翻花有:手花、打头花、托底花、云花、横推锁、横翻锁、拨浪鼓等。接花有:石锁上拳、上肘、上三指、上头顶、托塔、抱印、挂印...
查看更多
赛龙舟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沅陵县      沅陵赛龙舟是融湘西民俗与竞技为一体的传统游艺体育项目。沅陵素有“湘西门户”之称。地处湖南西部,北倚武陵,南靠雪峰,位于两大山脉之腹,江河纵横,为赛龙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沅陵传统赛龙舟是在以山为营,以水为路的农耕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五溪文化与长江文化,外来文化和地域文化交融的结晶。   沅陵传统赛龙舟基本形制是:每只赛船48人,其中前引水、后艄公、头旗、二旗、锣手、鼓手各一人。赛程以江面水涨水...
查看更多
赛龙舟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东莞市      赛龙舟是富有东莞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东莞地处珠江口东岸,水乡泽国,河流纵横,水面阔广,赛龙夺锦,自宋以来,沿袭至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起,东莞人便开始做龙舟竞渡的准备,直到五月底,东莞人划龙舟,洗龙舟水,趁龙舟景,吃龙舟饼,食龙舟饭,唱龙舟歌,延续一个多月,称为“龙舟月”。   龙舟月的中心活动是竞渡,亦称“龙舟景”。包括:龙舟下水、抢青、设标、趁景、夺标、犒标等,是东莞最热闹的景致。竞渡有两种形式...
查看更多
掼牛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      掼牛是回族民众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它来自游牧劳作生活,是宰牲节必备项目。回族掼牛散见于浙江、河南、山东等回族聚居地。从掼牛的传承、技巧、观赏、活动规模而论,嘉兴市南湖区的“嘉兴掼牛”独具特色。据嘉兴志记载,“嘉兴掼牛”始于元代回族南迁聚居浙江嘉兴之际,积习相沿,逐渐形成在喜庆节日时举行的民俗竞技活动。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嘉兴掼牛,规则简单而严格,过程独特。首先由掼牛士助手对牛进行挑逗,直至...
查看更多
高杆船技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桐乡市      高杆船技是在蚕神祭祀仪式中一项独特的水上杂技表演项目。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地处杭、嘉、湖三府之交,河汊密如蛛网,漾荡星罗棋布。长期以来,百姓多以蚕桑生产为业,蚕神祭祀便是当地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年清明节前后三日都会举行蚕花水会。模拟蚕宝宝吐丝作茧的高杆船技应运而生。据方志记载,其技艺起源于明末清初,以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为盛。   高杆船由两只农用木船并排绑扎而成,船面铺满木板,“高杆”是一支粗壮...
查看更多
口技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西城区      口技属乔装类杂技项目。口技是演者巧妙运用唇、齿、喉、舌四个部位的运动发声,以及鼻腔和胸腔的共鸣,来模拟鸟鸣兽啸乃至世间万物声响的艺术。   口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述:孟尝君从秦难中逃脱,得益于鸡鸣狗盗的帮助,说明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已有口技艺人模仿鸡鸣报晓的技能,并已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明清以来北京口技大为发展,无论是“明春”当众表演的“学禽鸣”,还是“暗春”在屏帐里模拟世间生活场...
查看更多
布鲁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布鲁,也叫“满初日嘎”,蒙古语意为投掷的棍棒,古时是御敌武器和狩猎工具,后衍生为蒙古族民间体育竞技和健身娱乐活动。布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库伦旗为代表的通辽市东部盟市,以及其他省市的蒙古族居住区。 据《成吉思汗兵法研究》《成吉思汗史记》记载,布鲁属于投掷武器,如同弓箭、蒙古刀枪一般,是13世纪蒙古骑兵征战御敌用的重要兵器,用于近战。蒙古骑士、猎手及牧民十分注重布鲁投掷技术的训练,时常比试高低。打布鲁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有趣的竞技游艺与健身活动,盛行于民间。 布...
查看更多
蒙古族驼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族驼球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等地,是蒙古族节庆与文化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通过两阵对垒、乘驼击球、追逐争抢、以分取胜的竞技性传统体育项目和对抗性运动,要求人驼配合,球员既要善于驾驭骆驼,又要有娴熟的击球本领。 乌拉特系蒙古族部落中的一支,17世纪中叶由呼伦贝尔西迁至今日的乌拉特草原,游牧于阴山南北麓及黄河北岸。当地牧民驯养骆驼,起初主要用来驮运,后来在走亲访友的追逐游戏中形成赛驼活动。之后在祭敖包、办庙会及那达慕等群体活动中增设了...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