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谷雨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衢州白瓷烧制技艺是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代表之一,主要流布于浙江省衢州市境内,金华、武义、东阳等周边县市也有流布。衢州自古即为浙闽赣皖水陆集散地,植被、矿产资源丰富,丘陵河谷均为粉砂岩土层,瓷土矿埋藏不深,开采粉碎容易。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制瓷提供了优质的瓷土原料、燃料、水源等,同时也为制瓷技艺数百年的持续发展和产品流通创造了独特条件。 衢州白瓷烧制技艺秉承婺窑古法制作流程,又在配方、雕刻、粘结和烧制上持续探索、改良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衢州白瓷以金衢...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清苑传统制香技艺是一种以香药、天然植物香料为原料制成香品的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传统香制作技艺的代表之一,主要流布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魏村镇、冉庄镇、阳城镇及周边区域。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位于冀中平原京津石三角腹地,属于温带大陆性季节气候。该地区树木种类繁多,植物茂盛,以榆树、杨树、野芙蓉等粘性植物为主,是制香的最佳原材料。保定地区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便利的交通区位及丰厚的文化积淀,促进了清苑传统制香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清苑香以中草药、天然花香原料、可食用类香...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福建香制作技艺是我国传统香制作技艺的代表之一,以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达埔镇和厦门市海沧区为核心流布地区。泉州及厦门地区位于亚热带,气候温暖湿热,林地土壤肥沃,宜于各种本草药材的生长,为香制作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和适宜的自然环境,加之当地海、陆、空运输便利,为香材的培育与制作技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福建香以闽南当地及国内外数百种芳香性天然本草药材为主要原料,遵循古法制作而成。其制作技艺包括以下流程:应时采收各种自然界天然本草香料;因人因时而异设计香方,以君...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是由名医孔伯华创立并在其家族世代传承的中医诊疗法,主要分布于京津冀和山东地区,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孔伯华,1884年出生于山东济南,是孔子第七十四代孙。他20岁开始行医,1910年受邀任北京外城官医院医官,形成了独特的“寒温融会”的学术特色。孔伯华在中医临床实践、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1918年廊坊防疫,开创中国卫生防疫之先河;所著《传染病八种症治析疑》是中医防治传染病的重要参考;将多位后人及传人培养为名医大家,包括内科...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津沽脏腑推拿是通过医生在病人腹部运用推拿手法,治疗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内科、妇科、儿科等病症,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中医诊疗法。它起源于天津,并以天津为中心,流布到北京、上海、广东、辽宁、云南等地。 “津”“沽”均为天津的别名,因其地处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且靠近北京,历来经济文化十分繁荣。清末民初时期,天津作为北方最早开放的城市,富商及达官显贵云集,凡有病痛小恙,即求医问药,许多著名中医因而聚集天津,其中不乏脏腑推拿名家。脏腑推拿对内科、妇科病症具有...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摸骨正脊术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传统骨伤治疗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总结和临床实践,发展形成的一套独具特色的正脊治疗手法。它以脊柱为中心,用整复脊椎关节错动手法,使督脉的气血条达、经络通畅、阴阳调和,进而达到消除病痛的目的。 摸骨正脊术主要集中在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一带,分布区域为晋中市、太原市和吕梁市的所辖区域,包括太谷县、平遥县、介休市、孝义市等地。南北辐射至山西省的运城市、临汾市及周边。近年来,该遗产项目也在黑龙江、广东、浙江等地广为流传。 骨伤是一种常...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绍派伤寒是治疗外感病的一种独特诊疗方法,主要分布于浙江省绍兴市全境,辐射全省及华东地区。 绍兴湿润多雨,民众喜饮茶酒,易患伤寒。为医治这一病症,当地医生经过不断实践,创立了绍派伤寒。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伤寒典》列“治例”九类,为其滥觞。清代俞根初弘扬景岳学术并确立了绍派伤寒,记载于《通俗伤寒论》,序曰:“吾绍伤寒有专科,名曰绍派。”1776年,俞根初将《通俗伤寒论》手稿授予何秀山。何廉臣受业于其祖何秀山,传子幼廉、筱廉,徒曹炳章等,校勘、增订《通俗伤寒论...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少林理筋整脊疗法是将“禅、医、武”相结合的一套中医骨伤治疗方法,南少林理筋整脊疗法项目所在地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方圆百公里内有著名的莆田南少林寺、泉州少林禅寺及福清南少林遗址。少林寺武僧因常年习武练武而经常受伤,寺内需具备防治伤病技能,因此“少林伤科”早已成为中医骨伤科的重要学术流派。近代南少林老一辈骨伤名家有福州林如高(1888—1986)等。王和鸣学习林如高正骨经验的同时,综合南少林医武结合特点,创立了“南少林理筋整脊疗法”。后继人才不断涌现,《图解南...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张氏经络收放疗法是运用特有手法点按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始于清末,由张二春先生创立、其子张德文先生完善、其孙张中有先生从发源地河南省偃师区弘扬到新乡市,至今已历6代120余年。该遗产项目核心区在河南省偃师区、新乡市,北京、广东、福建、四川等地也有较多分布。 张氏经络收放疗法以《周易》《内经》《难经》等国学精粹中的哲学思想和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手指对病人患处的触摸获知病人的反应,同时结合整体观,通过“外观气色、内察病源、四...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宋氏中医外科疗法起源于河南汝州纸坊镇陶村,是经7代临证探索形成的辨治外科疾病的理法方药体系。汝州古有宛洛、襄洛、许洛官道交汇,今有铁路、高速穿境,交通便利;域内物产丰富,盛产中药材,为宋氏中医外科的孕育发展提供了适宜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项目分布区域由陶村逐渐扩展到汝州全境及洛阳、许昌、信阳、驻马店、南阳、郑州等市。 宋氏历代医者坚守整体辨证,精于望色、触摸详察疮疡是否成脓、皮下有无异物及属性,据证施以外病内治、内外同治,如以健脾补肾活血滋骨法加外敷,分型...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