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12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十九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5468)
机构
(2)
政策
(45)
资讯
(3025)
清单
(1101)
资源
(445)
学术
(694)
百科
(0)
其他
(15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西城区 北京市仿膳饭庄是经营宫廷风味菜肴的中华老字号餐馆,位于北海公园漪澜堂、道宁斋等一组乾隆年间兴建的古建筑群中,1925年由原清宫御膳房的几名御厨创办。“仿膳”,意为专门仿照宫廷御膳房的方法制作菜肴和点心等食物,至今已有85年的历史。 仿膳饭庄是清廷御膳的研究整理、继承创新、经营保护单位,在几十年的经营中,始终保持了宫廷风味的特色。为了挖掘和研制宫廷名菜,仿膳饭庄派人多次前往故宫博物院,在浩繁的御膳档案中...
查看更多
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福鼎市 福鼎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处于闽浙交界地区,其独特的海拔、地势、土壤和气候环境,具有适宜白茶生产的自然条件。 福鼎太姥山是白茶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唐陆羽《茶经》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专家认为即福鼎太姥山。明代田艺蘅《煮泉水品》认为:“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对鲜叶采摘标准与制茶工艺,被认为是白茶制作的雏形。 现代白茶工艺盛于清代福鼎,清周...
查看更多
毛笔制作技艺(徽笔制作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徽笔,又名“汪伯立笔”“新安笔”,徽州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徽州(今安徽省
黄
山市)而得名。徽笔制作技艺是以精细选料、复杂工艺著称,制作出以“尖、齐、圆、健”四德闻名于世的徽笔的传统技艺,主要流布于安徽皖南一带,包括歙县、黟县、休宁、绩溪、祁门、婺源等地。 徽笔具有含墨量多、易开合、善控制墨液、宜书宜画的特点,并能充分体现墨色的焦、浓、重、淡、清的效果。徽笔制作讲究选料上乘,制作精细。选料大致分两个方面,一个是笔头材料的选择,一个是笔杆材料的选择。笔头的选料有...
查看更多
毛笔制作技艺(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
黄
浦区 毛笔制作工艺非常繁复细巧,一支毛笔的制作要经过从选毫到刻字等五大流程七十多道工序。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是以开创人周虎臣的名字命名,并由周虎臣笔墨庄(笔厂)在三百多年时间内积累而成的。 1694年,周虎臣后裔从江西到苏州开设周虎臣笔墨庄。上海开埠后,周虎臣笔墨庄又于1862年由苏州迁移到上海
黄
浦区。1958年,它前后合并上海十家著名笔墨庄,成立老周虎臣笔墨庄。1987年企业扩大规模成立了上海老周虎臣笔厂...
查看更多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石屏县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始创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为云南省石屏县岳家湾村抗金名将岳飞后裔岳永兄弟特创,历来为岳氏独家经营。 历史上,乌铜走银曾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乌铜走银是以铜、金等贵金属为原料,按一定比例熔化后做成坯,在坯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金)走入细密的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再用祖传工艺使底铜变成乌黑色,透出银(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
黄
)分明的装饰...
查看更多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培罗蒙奉帮裁缝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
黄
浦区 奉帮裁缝是20世纪初形成于上海的一个裁缝帮派,以制作精工男服(西装、中山装、大衣等)著称,它们改变了中国传统男服宽衣博带的形式,在功能和审美上都更贴近都市生活,奉帮裁缝是海派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近代服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初奉帮裁缝是在码头、外轮为洋人服务的,为区别于做传统中式服装的“本帮裁缝”,人们称之为“红帮裁缝”,其中,以宁波奉化籍人居多,故又称之为“奉帮裁缝”。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查看更多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上虞市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因窑址在今浙江上虞、余姚、宁波等地,古时属越州管辖,故名越窑青瓷。 上虞是举世公认的越窑青瓷的发源地,形成于汉代,鼎盛于三国西晋,全盛于五代北宋,至北宋中晚期,则日趋衰微。上虞也是早期越瓷的中心产地,各地出土的早期越窑瓷器多产于此。 上虞越窑青瓷的制作,要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开采—粉碎—筛选—淘洗—沉淀—陈腐—练泥—成型—晾坯—修坯—装饰—施釉—烧制等。瓷土(石...
查看更多
碉楼营造技艺(藏族碉楼营造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班玛县 班玛县藏家碉楼是当地藏民用夯土、石块和木料筑造的别具民族特色的居所。这里的藏家碉楼,藏语称为“夸日”,大致可分为三种:要隘碉、烽火碉、家碉。 班玛县藏家碉楼建筑风格分为4种:木式、石式、石木混合式、新式。多建于向阳坡地,一般都傍山,外形呈阶梯形,“干栏式”建筑。平顶,外形厚重、稳固,一般分为两层或三层,上层堆放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建筑整体高约十米,屋面多为平顶,墙体石、木交错,隙间夹杂
黄
土砌...
查看更多
碉楼营造技艺(羌族碉楼营造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汶川县 地处川西北高原的羌族人民,在其历史背景下,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空间形态—碉楼,因而这里享有“千碉之国”的美誉。碉楼,羌语称“邛笼”,《后汉书•西南夷传》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过去,羌族碉楼最主要的功能是用来瞭望、防御、传递信息之用,也有身份、地位的象征之意;现在主要用作居住和仓储。 羌族碉楼的外形有四角、六角、八角与多角。各碉底层全部封闭,而在二层开小门一道,自二层起四周开无...
查看更多
窑洞营造技艺(陕北窑洞营造技艺)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这里山大沟深,万壑纵横。深厚的
黄
土和丰富的砂石,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高原沟壑雄奇,苍凉而贫瘠,在与大自然的残酷搏斗中,造就了豪放粗犷的陕北人民,也诞生了极具特色的
黄
土建筑—陕北窑洞。 窑洞雏形的产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时间。到周代形成半地穴式,到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也就是现在的土窑,而窑洞建筑最辉煌的时期在明末清初。由于窑洞民居具有冬暖夏凉、节能节...
查看更多
1
287
288
289
290
291
547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