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12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十九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5468)
机构
(2)
政策
(45)
资讯
(3025)
清单
(1101)
资源
(445)
学术
(694)
百科
(0)
其他
(15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草原深处的剪花娘子
2009.09.30
专题报道
草原深处的剪花娘子 冯骥才 《老鼠上灯台》 车子驶出呼和浩特一直向南,向南,直到车前的挡风玻璃上出现一片连绵起伏、其势凶险的山影,那便是当年晋人“走西口”去往塞外的必经之地――杀虎口。不能再往南了,否则要开进山西了,於是打轮向左,从一片广袤的大草地渐渐走进低缓的丘陵地带。草原上的丘陵实际上是些隆起的草地,一些窑洞深深嵌在这草坡下边。看到这些窑洞我激动起来,我知道一些天才的...
查看更多
寻迹历史 问道非遗:记2009文化之旅
2009.09.30
专题报道
寻迹历史 问道非遗:记2009文化之旅 今年文化遗产日期间,本报记者跟随由BMW(宝马)集团和中国非遗中心主办的2009文化之旅,历经9天,2200多公里的行程,探访了四川、甘肃、青海三省的部分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本期特选取了其中4个点,并采访4位文化之旅成员,望能将途中所见所感以飨读者。 ――编者 满墙年画到绵竹 绵竹年画 地震后,知道绵竹年画的人越来越多...
查看更多
加依“乐器村”――传承非物质文化民间艺术之村
2009.09.30
专题报道
加依“乐器村”――传承非物质文化民间艺术之村 一位维吾尔族老者,银白须髯,戴一顶传统的维吾尔族小帽,流露着浓浓民族风情,他静静坐在艾依提·依明的家中一角。 一位维吾尔族老者,银白须髯,戴一顶传统的维吾尔族小帽,流露着浓浓民族风情,他静静坐在艾依提·依明的家中一角。突然,乐声响起,老人站起身来,载歌载舞。他光着脚,合着旋律,极其稔熟地跳起舞蹈,脚步轻颖,深深在沉...
查看更多
竹刻艺术浅谈: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朵淡雅的奇葩
2009.09.30
专题报道
竹刻艺术浅谈: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朵淡雅的奇葩清沈尔望款东方朔摆件 圆雕 清封锡爵白菜笔筒 竹雕 竹刻艺术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朵淡雅的奇葩,也是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竹刻艺术家们以刀代笔,以竹子为载体,将书、画、诗、印等艺术样式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他们的努力,为中国竹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 竹刻艺术历史悠久,从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可证,早在远古时代,先民就已利用竹子来纪事。西周时记载政事等,已广泛...
查看更多
活着的原生态――白沙村彝族祭龙节
2009.09.30
专题报道
活着的原生态――白沙村彝族祭龙节 彝族不仅是崇尚火的民族,也是崇拜龙的民族。 四川会理县白沙村村民,至今还在延续着古老而又神奇的仪式――祭龙。 走进祭龙节,它将我们带回到早期的农耕岁月;感受祭龙节,我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们跳起刚劲粗犷的祭龙舞蹈。村民朝天吹起白沙村彝族特有的三米多长的长号,召唤天龙以表祭龙的诚心。村民在祭祀中手持犁链和簸箕模仿农耕动作。 延续至今,历久不衰 四川省会理县小黑箐乡白沙村的4月,美女峰妩媚动人,梯田水光...
查看更多
烟花起兮木偶飞舞--药发木偶,源自宋代的烟花技艺
2009.09.30
专题报道
烟花起兮木偶飞舞――药发木偶,源自宋代的烟花技艺药发木偶燃放情景 周尔禄和他的木偶 因为药发木偶的制作涉及火药,他的作坊曾经是公安机关的打击对象; 因为药发木偶的传承濒临断裂,这种民间工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此,他的手艺成了“国宝”,身处泰顺山沟沟的他,也成了媒体的焦点; 2006年,泰顺县的药发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8年6月14日,该县大安乡的周尔禄先生,又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
查看更多
滩头年画的故事
2009.09.29
专题报道
滩头年画的故事 历史渊源 自唐末发明木版印刷以后,民间年画运应而生,经宋、元两代的发展,至明代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明末出现套印彩色年画,至清雍正、乾隆年间,以其不同的地方特色和风格,形成以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为中心的两大流派,并逐步发展繁盛起来,达到极盛时期。据《邵阳地方志》记载:“元初大德年间(公元1297年―公元1307年)流行在江南一带的赵元帅像,就是邵阳滩头印的。”可见邵阳滩头年画的产生比其它地方要早。从滩头年画的《老鼠娶...
查看更多
港四项传统活动向国家申遗
2009.09.29
其他新闻
港四项传统活动向国家申遗 大坑居民于中秋节期间进行舞火龙活动,以求合境平安(资料图片) 特别行政区政府向国家申请,将长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游涌、大坑舞火龙和香港潮州人盂兰胜会,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预计结果将于明年六月公布。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表示,有关项目在本地社区已传承了百多年,具相当的代表性和获得社会普遍认同,希望借申报为日后在香港建立一套全面的申报及评选机制提供参考。 国家文化部于今年七月邀请特区政府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斡尔族“哈尼卡”剪纸艺术
2009.09.29
专题报道
斡尔族“哈尼卡”剪纸艺术 “哈尼卡”是达斡尔族语言,汉语译为“眼仁”也可以译为“玩偶”,指非常小巧的纸偶玩具。“哈尼卡”剪纸是达斡尔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具有很高的保护、传承价值,已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达斡尔族的“哈尼卡”剪纸也在失传和濒于失传。 “哈尼卡”是达斡尔族小女孩喜爱的玩具,它由剪纸的人物头形和圆锥形的人体组合而成,可以站立,有几厘米到20多厘米高。制作“哈尼卡”时,先用一张白纸对折剪出对称的各种人物“哈尼...
查看更多
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体育并活性传承研究
2009.09.29
论坛
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体育并活性传承研究杨 敏 王 勇 [摘要] “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它与体育活动相关的身体运动内容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具有民俗性、群体性等特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网络信息检索、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重视本民族、本地区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并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的特点,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这一“活性传承方式”,对“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原真化...
查看更多
1
482
483
484
485
486
547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