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6   星期六   农历闰六月廿三   
搜索
专题报道
十里红云一湾水,八桥画舫十六亭。3月23日至2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政府主办的2023非遗品牌大会在广州市举办。在大会举办地广州文化新馆的岭南水乡园林里,传统非遗品牌以可欣赏、可品尝、可穿戴、可体验的方式活力呈现,绽放出迷人光彩。 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品牌展是本届大会的重头戏,传统工艺品牌展、研培计划成果展、非遗工坊品牌展展示了近150个非遗品牌,展现了传统非遗与创意时尚的巧妙融合,带领观众感受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大...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2023年3月24日,贵州省2023年阳戏(贵州阳戏)保护与传承工作会在贵阳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鸣锣开道 阳戏迎春”为主题,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主办。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主任龙佑铭,党支部书记、副主任车向勤,贵州省艺术研究院(贵州省戏剧创作中心)副院长、一级编剧曹海玲,原贵州省戏剧创作中心主任、一级编剧马军,贵州师范大...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摘要:2019年,丹寨县石桥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皮纸制作技艺,设立丹寨县山古法造纸非遗工坊,主要从事彩色特种纸、白皮纸、古籍修复纸等多系列工艺产品的生产加工开发,工坊已研究出迎春纸(文物修复专用纸)、贵纸(书画专用纸)并注册商标。工坊通过研究皮纸制作技艺、开办石桥纸艺教学中心、组织村民学习古法造纸工艺流程、每年定期开展三期古法手工纸培训,提高当地群众的操作技能,让更多青年人掌握古纸生产技术,积极加入合作社或自主创业。工坊积...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摘要:2018年,贵州省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依托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苗绣,设立非遗工坊。近年来,工坊通过开展传统技艺研究、苗绣就业技能培训、产品设计提升、展示展销等活动,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工坊依托舞水云台公司生产车间、管理团队和设计销售平台、施秉县舞水云台公司苗绣产业基地的场地、师资及培训设施,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吸纳1290余名脱贫人口和低收入家庭人员就业,助力其年收入达1.8万至3.5万元。截至2021 年底,工坊开展公益性技...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传统农作技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布依族是典型的稻作民族,其农耕文明悠久,在土地利用技术方面尤为突出。几千年来,布依族于复杂山地环境与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营造了良好的空间结构,实现了人地和谐。基于历史视角,系统审视布依族传统农作技术中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现其在土质区分、种植方法、耕作方式层面有着高超的技术,蕴含着调节生态秩序、平衡生态关系、拓展生态空间、规范生态伦理等方面的生态智慧。合理利用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布依族土地利...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苗绣智能生产线提高产能。 (摄影:磨桂宾)(贵州图片库发) 杨文丽(中)网络直播销售苗绣产品。(摄影:史开心)(贵州图片库发) 贵州文旅市场正在快速复苏,非遗既是文化传承,在不少地方也成为旅游场景。其中,被誉为“蕴藏着人类上古文明密码的哲学之书”的古老苗绣,在文旅市场和时尚行业中,展现出匠人匠心的“针”功夫,又在一双双巧手和一步步探索中,“绣”出了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双重幸福。 自2...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日前,世界旅游联盟、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联合发布《2022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以下简称《案例》),收录了50个旅游助力减贫的经典案例,其中就有不少是非遗与旅游的结合。记者梳理《案例》发现,非遗+旅游成为多地政府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坚持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赋能乡村旅游,多地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减贫振兴之路。 融合发展 近年来,非遗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尤其是在乡村,非遗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吸引物。记者...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腊梅迎香》剧照 贵州省剧院送戏下乡演出 核心阅读 《腊梅迎香》创排期间,从艺十余载的演员郑涵月多次随团深入麻怀村,去过数十个扶贫点,走访了数百名干部群众。当地村民和院团的演员们越来越熟悉,不住感叹:“我们麻怀村是你们的第二故乡咯!” 演员从剧经典唱段唱到新创作品,观众也大着胆子跟唱、学唱,甚至有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蹒跚走到台口,想要爬上舞台。节奏不一的...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编者按: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的公告》,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山西省晋中市)通过验收,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本版选取其中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报道其近年来坚持既保护非遗,也保护孕育发展非遗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目标的独特实践、显著成效和典型经验...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编者按: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的公告》,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山西省晋中市)通过验收,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本版选取其中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报道其近年来坚持既保护非遗,也保护孕育发展非遗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目标的独特实践、显著成效和典型经验...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