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泽州四弦书
2018.12.14
泽州四弦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泽州县      泽州四弦书是主要流行于山西省泽州县全境以及沁水县东南部、阳城县东部和陵川县西部一带的曲艺说书形式,因以四弦(四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   泽州四弦书至迟在清代光绪年间即已形成,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表演形式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采用泽州方音。早期只有一人用四弦和腿板自行伴奏表演,后来出现了多人伴奏。唱腔曲调属板腔体,主要板式有平板、紧板、介板、三倒板、官韵等。伴奏乐器有主奏乐器四弦和三弦、胡胡...
查看更多
盘索里
2018.12.14
盘索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铁岭市      盘索里是朝鲜族的说唱音乐,产生于18世纪。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它是江湖艺人根据某种戏剧所创造的,另一种则认为是来源于萨满教仪式中的歌曲。盘索里是朝鲜语的直译音,意思就是大庭广众面前演唱的歌曲。19世纪初的《广寒楼乐谱》中写道“:唱优之戏,一人立,一人坐,而立者唱,坐者以鼓节之,凡杂歌十二腔,香娘歌即一也。”   朝鲜族盘索里流传于东北三省,主要传承于铁岭、开原、昌图等地的朝鲜族聚居区。在铁岭传...
查看更多
盘索里
2018.12.14
盘索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盘索里是朝鲜族曲种。“盘索里”为朝鲜族语的音译,本意是指“娱乐场”,此处引申为“大庭广众唱的歌”之意。   盘索里流行于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的朝鲜族聚居区。传统的表演形式为一人以朝鲜族语站立说唱,以唱为主,兼有说白;另有一人坐着击鼓伴奏,也有加入伽倻琴或扬琴伴奏的情形。唱腔曲调有平调、上平调、界面调、平界面调、下界面调等。过去通常在野游、宴会、年节和庆典场合演出,抗日战争时期也有艺人以此在餐饮...
查看更多
永康鼓词
2018.12.14
永康鼓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永康市      永康鼓词是流行于浙江金华的永康及周边的武义、缙云、磐安等地的曲艺形式。因旧时的艺人多为盲人,又被称为瞽词或盲词;又因表演形式以唱为主,兼有说白,又俗称之为“唱词”或“唱公事”。   永康鼓词采用永康方音表演,通常为一人自击鼓板自行伴奏说唱。传统节目的题材内容大多为除暴安良、伸张正义、男女情爱和乐善好施。唱腔曲调丰富,依不同的功能分为悲调、怒调、喜调和适宜叙事、对话和抒情的水平调4种。说唱表演讲求抑扬顿挫...
查看更多
唱新闻
2018.12.14
唱新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象山县      唱新闻又称“锣鼓书”,是广泛流传于浙江省宁波市所属象山县及周边北仑、鄞州等地的古老曲艺品种。之所以称之为“唱新闻”,是因为所唱内容多为当下发生的时事。其中,象山境内的唱新闻皆用象山土腔土调说唱表演,内容大多反映本地的风土人情,所以又被称作“象山唱新闻”,简称“新闻”。   唱新闻的表演说唱相间,以唱为主。唱词多为七字句,也有长短句,双句押韵。演出方式分单口(一人演出)与双口(两人演出)两种。单口演出时,艺...
查看更多
渔鼓道情
2018.12.14
渔鼓道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萧县      渔鼓道情广泛流行于安徽全境,简称“道情”,尤以萧县和界首最为盛行,且形成了各自的分支与流派。其中,萧县的一支受邻近的山东同类曲种的影响较大,唱腔为板腔体,依表现功能和演唱流派有“寒腔”和“花腔”之分;界首的又称“坠子嗡”,唱腔多插曲牌,包括《满江红》、《倒卷帘》等“上韵”和《银纽丝》、《走码头》等“下韵”。表演形式多为一人自击渔鼓和简板自行伴奏说唱,以唱为主,兼有说白。   渔鼓道情的传统节目有长篇的《金鞭...
查看更多
三棒鼓
2018.12.14
三棒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宣恩县      三棒鼓亦称“花鼓”或“喜花鼓”,是流传于湖北宣恩及湘鄂边区酉水流域一带的地方曲艺。历史十分悠久,艺术传统深厚。   三棒鼓的演出一般为三人,一人边耍棒(或边抛刀)边演唱,另有二人打鼓敲锣伴奏。唱词以“五五七五”句式为主,句句押韵,讲究对偶比兴等修辞手法。唱腔曲调属单曲体,2/4节拍,四句一循环,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由锣鼓间奏。而抛刀、耍棒等杂技性成分,与口头说唱珠联璧合,极具审美价值。   三棒鼓的表演...
查看更多
祁阳小调
2018.12.14
祁阳小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祁阳县      祁阳小调又称“调子”或“小曲子”,是流传于湖南祁阳及其周边地区的曲艺唱曲形式。传统的表演形式多为一女自击碟子站立演唱,另有一男坐着拉二胡伴奏;也有一男手拿花扇、一女手拿手绢,二人边唱边舞的对唱表演情形。后来出现了以小型丝弦乐队伴奏的坐唱表演方式和8至12人集唱、说、数于一体的群口表演方式。伴奏乐器增加了月琴、三弦和扬琴等,也有加入竹笛、小唢呐和打击乐器的情形。唱词多为七言四句体式,唱腔曲调为曲牌体,常用曲调有...
查看更多
粤曲
2018.12.14
粤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      粤曲是流行于广东及广西的粤语方言区并流传到香港、澳门、东南亚和美洲的粤籍华侨聚居地,采用广州方言表演的曲艺品种。约形成于清代中叶。表演形式为一至二人站唱,另有多人分持高胡、扬琴、琵琶、横箫、长喉管、二弦、提琴(一种广东本地的民间乐器)、短喉管、月琴等专司伴奏。后来还出现过“说唱”、“弹唱”和“表演唱”等演出方式。唱腔音乐极为丰富,大致分为自成系统的7个类别:1.梆子;2.二簧;3.牌子曲;4.吸收龙舟、木鱼...
查看更多
木鱼歌
2018.12.14
木鱼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东莞市      木鱼歌又称“摸鱼歌”或“沐浴歌”。是流行于岭南广府语系地区特别是东莞非客家区域的曲艺说书形式。旧时多由盲人表演,故又俗称“盲佬歌”。   木鱼歌的具体形成年代不详。已知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在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五十年以上。   木鱼歌的表演采用广东白话,表演形式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通常由一人自弹三弦伴奏,坐着演出。演出依演唱方式分为“雅唱”和“俗唱”(也称“读歌”)。其中,“雅唱”曲调委婉悠长,“俗...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