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丽水鼓词
2018.12.14
丽水鼓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丽水鼓词是在浙江省丽水市及缙云县、云和县、松阳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和青田县流布的以丽水方音说唱相间表演的说书形式。因以鼓为主要伴奏乐器,故称“丽水鼓词”。又因行艺演出方式的不同而有流动演出(即“门头鼓”演出)使用的扁鼓、坐场演出(即“包场鼓”演出)使用的大堂鼓之别。 丽水鼓词通常由一人自击鼓板说唱表演,也有一人为主、多人分持大小锣、钗钹、恰恰板和六轮板等伴唱演出的情形。唱腔曲调为板腔体,主要板式有“高调”“低调”“平调”“紧流水”等。唱词以七字句为主,一般四...
查看更多
客家古文
2018.12.14
客家古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客家古文是在以江西省于都县为中心的赣南客家居住区流传的曲艺说书形式,因所演述的内容在历史上多为“古人的故事”而得名,俗称“古文”。 客家古文至迟在清道光年间即已形成。其表演形式采用赣南地区的客家方言说唱叙述,又说又唱、以唱为主,通常为一人坐着自行伴奏说唱,也有加入多人帮腔伴奏的情形。自拉自演的说书表演方便,帮腔伴奏机动灵活,伴奏乐器勾筒定弦一般为5—2、2—6、1—5、6—3,在旋律行腔中充分发挥出空弦的特色。曲本体裁为散韵相间体,唱词格式多为七字句式。所...
查看更多
永新小鼓
2018.12.14
永新小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永新小鼓是创始于江西省永新县的一种曲艺说书形式,因基本演唱曲调主要源自当地的号子,故俗称“唱号音”。现流布于江西省永新县及其周边地区,尤以该县的龙源口镇一带最为流行。 据清《永新县志》记载,永新小鼓创始于清乾隆年间,创始人为欧阳承相。他少年目盲,进入永新县立的慈善机构圣恩堂生活,借鉴当地的另一种曲艺形式渔鼓,并将渔鼓筒改制成牛皮蒙面的小鼓,自行敲击伴奏,化用当地的号子与山歌曲调,进行说唱表演,发展形成了永新小鼓。 永新小鼓传统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腰挂小鼓敲击...
查看更多
山东花鼓
2018.12.14
山东花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山东花鼓又名“花鼓丁香”“打花鼓”等,是一种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对口走唱的曲艺表演形式。其流行区域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中心,活动范围波及山东省全境及周边省市农村。 山东花鼓历史悠久,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记载“杂扮或曰杂班……多借装为山东、河北村人以资笑,今之打和鼓……散耍皆是也”。清中叶前后,流行于菏泽市、济宁市等地的南路花鼓表演形式已发展比较完备,少数以一人打花鼓演唱,多数则二人对口演唱,成为山东花鼓主要演出形式。清末,不少地方已由一人多角发展为几人分角...
查看更多
跳三鼓
2018.12.14
跳三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跳三鼓是流行于湖北省中南部的石首市、公安县、江陵县、松滋市及湖南省华容县、安乡县、南县等县(市)的曲艺表演形式,原名“跳丧鼓”,是“坐丧鼓(鼓盆歌)”的演变。在鄂湘边境一带,人们将“打丧鼓”分为“坐丧鼓”和“跳丧鼓”。因“坐丧鼓”无表演内容,比较单一,有些地方就将其发展成为多人演唱、边唱边跳、伴奏也较丰富的“跳丧鼓”。《石首方志》记载:“丧事,则有丧礼,亲朋纷纷来祭,并守灵柩,整夜打丧鼓伴灵。” 传统的跳三鼓活动以演出场合分为跳丧、跳寿、跳喜,即“三跳...
查看更多
湖南渔鼓
2018.12.14
湖南渔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湖南渔鼓是广泛流布于湖南省各地的传统曲艺形式。一般认为,湖南渔鼓的历史源头可上溯至唐宋时期的“道情”,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为湖南省地方性的独立曲艺形式。清末民初,湖南省各地涌现出很多职业艺人,演出方式也由流动行艺走向坐场说书,并成立了行会组织,每年集会公祭祖师韩湘子。 湖南渔鼓采用湖南方音,说唱相间、以唱为主;曲本体裁为散韵相间的叙事文体,叙述为主,代言为辅。唱词格式基本为“二二三”词格的七字句,及在此基础上变化的“三三四”词格的十字句。典范的曲本构成一般由...
查看更多
桂林渔鼓
2018.12.14
桂林渔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桂林渔鼓是以桂林方音说唱表演的鼓书类传统曲艺形式。一般认为,桂林渔鼓由18世纪初从湖南传来的湖南渔鼓与广西桂林当地的方音及音乐曲调逐渐融合、发展演变而成,至20世纪初,发展成为桂林地区重要的说书表演形式。桂林渔鼓流传的范围遍及广西壮族自治区通用桂林官话的桂北、桂中、桂东北和桂西北四个地区的近40个县市和南宁市、崇左市的部分县乡。 桂林渔鼓的演出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打单筒”,即一人左手抱渔鼓,右手击鼓,自打自唱;第二种是二人至七八人甚至十余人不等的组合说唱...
查看更多
宁夏小曲
2018.12.14
宁夏小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宁夏小曲是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以及永宁县、贺兰县、中宁县、同心县、平罗县、石嘴山市惠农区、吴忠市、固原市、灵武市、盐池县等地汉族、回族、满族等各族民众中流传的曲艺表演形式,俗称“小曲子”,又称“宁夏说书”。 清初宁夏地区就有从陕西和甘肃等地流入的小曲艺人的流动演出。至清咸丰年间,宁夏本地艺人“旦”(本名郭俭)带着妹妹在银川市、永宁县一带采用本地方音演唱“小曲子”。一般认为,宁夏小曲是在外来的唱曲表演形式吸收本地艺人和本地音乐曲调、采用本地方音说唱表演的本...
查看更多
托勒敖
2018.12.14
托勒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托勒敖”为哈萨克语音译,意为“抒怀”“抒情诗”“启示歌”“宣叙调”。作为曲艺表演形式,托勒敖是指由一人以冬布拉自行伴奏,坐着(后来有站在舞台上)用哈萨克语进行说唱叙述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族人世居的阿尔泰山脉及天山山脉腹地。 托勒敖被认为源于古代宫廷中御用文人用以歌功颂德的赞歌,其渊源可追溯到公元5至6世纪,到13至15世纪形成较为成熟的唱叙表演形式,到20世纪发展为哈萨克族重要的典范曲艺形式。托勒敖题材新颖,音乐丰富,形式活泼...
查看更多
吴桥杂技
2018.12.14
吴桥杂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吴桥县      吴桥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属沧州管辖,是世界闻名的杂技之乡。   吴桥杂技文化伴随着中国杂技的发展而形成,现在主要流布于吴桥县域、山东省宁津县和陵县的部分地区。   河北省是中国杂技发源地之一,战国时期中山国成王墓中已有演练杂技形象的银首人俑铜灯出现。吴桥很早就是冀州大地杂技密集的地区,晋代墓室中已有宴乐杂技表演的壁画出现。到了宋朝,杂技走向民间,出现“勾栏”、“瓦舍”等演出形式。清代和民国时期,吴桥杂...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