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四川评书
2018.12.14
四川评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曲艺团 四川评书是主要流行于重庆市和四川省的曲艺品种,至迟在清咸丰年间即已形成。表演形式为一人徒口讲说,辅有醒目、折扇和手帕等道具。据演出风格而有所谓“清棚”和“雷棚”之分:“清棚”注重语言文采,擅长说演“文书”;“雷棚”强调语气节奏,擅长说演“武书”。又依话本的不同渊源而有所谓“墨书”与“条书”之别:“墨书”指由小说改编演出的节目如《三国》和《水浒》等;“条书”则是自行创编的节目如《金鸡芙蓉图》和《铁侠记》等。讲说...
查看更多
洛南静板书
2018.12.14
洛南静板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洛南县 洛南静板书是流行于陕南一带的曲艺说书形式,至迟在清道光年间即已形成。表演形式以唱为主,兼有说白。通常为一人自弹三弦并击打大锣、小锣、铜镲和脚踏梆子、蚂蚱板子自行伴奏演出。 过去,洛南静板书多为盲人求生糊口的手段,演出多在求神、祈雨、婚庆、丧葬、寿诞、过满月等祭礼和助兴场合。1976年以来,出现了高台表演。 洛南静板书传统节目的题材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神话传说、历史演义、公案传奇、忠臣孝子、男情女...
查看更多
南音说唱
2018.12.14
南音说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南音说唱又称“南音”,至迟在清代中叶即已形成,流传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及香港和澳门一带,以广东白话表演,是与流行于闽南地区的南音重名而实不相同的另一个曲艺品种。 南音说唱的传统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秦筝、椰胡、三弦或秦胡等说表唱叙。早期节目多为长篇。后来也有二人对唱的情形,节目趋向演唱短段,并加入了扬琴、拍板、洞箫等伴奏。唱词为七言韵文,唱腔分为“本腔”、“扬州腔”和“梅花腔”,并依不同的唱腔采用和流布区域...
查看更多
河州平弦
2018.12.14
河州平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临夏市 河州平弦是主要流传于古称河州的甘肃省临夏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曲艺品种。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三弦说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唱腔结构为曲牌联缀体。唱词文雅秀丽,曲调丰富优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表演者多属文人雅士或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民间艺人。 20世纪末期以来,河州平弦的演出极度萎缩,老艺人相继谢世,爱好者青黄不接。目前整个临夏地区的河州平弦艺人所剩不足十人,很多唱本也已失传,濒危状况令人担忧,亟待采取有力措施予...
查看更多
端鼓腔
2018.12.14
端鼓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微山县 端鼓腔发源于山东省微山县境内的微山湖沿湖一带,由于端鼓腔的传艺是口传心授,迄今没有发现任何有关历史文献记载,但它的演出剧目及唱腔苏北方言较浓,与江苏北部民间的“香火调”似有共同渊源。据老艺人讲,它始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因唐王李世民许愿请河神而来。 端鼓腔是微山湖渔民在生产、生活中祈祷祭祀、追溯历史、祝寿祈福、喜庆丰收的礼仪习俗。具体分5个环节:1.布坛;2.展鼓开坛;3.请神;4.朝神祭奠...
查看更多
端鼓腔
2018.12.14
端鼓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东平县 端鼓腔又名“端供腔”或“端公腔”,是流行于山东省东平县一带的曲艺品种,因早期多在“敬河神”活动中演出,故东平湖一带又俗称之为“敬河神”。 端鼓腔至迟在清代中叶即已形成。后来,其文化功能也由原初的专为“敬河神”而演唱,逐渐扩大为渔民庆贺丰收和婚娶寿宴等活动时的娱乐助兴表演。表演形式为一人或多人手持羊皮端鼓,边敲击边走动演唱。唱腔曲调有【七字韵】、【十字韵】、【请神调】和【送神调】等。传统节目有《魏征梦斩...
查看更多
数来宝
2018.12.14
数来宝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数来宝,或称“快板”,是一种采用北京方音韵诵叙述、并用竹板等击节乐器节拍伴奏的曲艺表演形式。其表演讲求话语流利、合辙押韵、即兴发挥和机趣幽默。相传在明朝即已形成,并在北京一带出现了索、李、朱等传承门派。 数来宝经历了穿街走巷、撂地卖艺和登台表演三个阶段。由于要挨门献艺,演出的对象主要是商家铺户和有钱人家。“把商店经营的货品夸赞得丰富精美,‘数’得仿佛‘来’(增添)了‘宝’”,因而得名。20世纪30至50年代,随着北京曲艺表演场所的多样化,穿街和撂地之外,书...
查看更多
梅花大鼓
2018.12.14
梅花大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梅花大鼓是流布于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等地区的曲艺表演形式,发源于北京市,盛行于天津市,产生于清代中叶,时称“梅花调”,初为票友作“清客串”时演唱,故又称“清口大鼓”。20世纪初,“清客串”的演唱流入街市,成为卖艺的手段,并出现了金万昌、韩永忠、韩永禄、苏启元等知名艺人,经他们改革并用来卖艺的“梅花调”依流行地域被称之为“南板梅花调”或“梅花大鼓”;原先“清客串”演出的“梅花调”,则被称之为“北板大鼓”。 20世纪初,金万昌到天津市献艺,将梅花大鼓传入天津...
查看更多
弹唱
2018.12.14
弹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弹唱是流布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中阳县、方山县、柳林县等地的曲艺表演形式,表演时2人或多人分持彩扇以弹伴唱,边舞边唱,同时有乐队伴奏。 弹唱的艺术渊源可追溯至宋代孔三传所创的曲艺形式诸宫调,后受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的影响而得以发展形成。20世纪初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吸收了道情戏、民歌、二人台、秧歌等的音乐元素及表演技法达到鼎盛。 弹唱以弹伴唱,以对唱为主,兼有说白,以打圆场的形式演出。演奏乐队一般由7—20人组成,其中,乐队5—13人,唱手2—10人不等。表...
查看更多
浦东宣卷
2018.12.14
浦东宣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浦东宣卷是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为核心流布地区、采用浦东方音说唱相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传统的演出方式为四人组合,两个主演作为上、下手分持老郎和木鱼,坐在书桌两侧说唱表演;另有两人分持二胡与碰铃,坐在桌后伴奏并帮腔。表演时视宝卷照本宣唱,故称“念宣卷”;又因帮腔中借用佛号“南无”作衬词,故民间俗称“捉那摩”。后增加几件乐器至七八人参演。 清乾隆年间,江苏省苏州市一带的宣卷传入上海市浦东新区,本地人学习苏派宣卷后采用本地方音和曲调表演,至清末形成本土化的浦东...
查看更多
1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