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9 星期五 农历四月十二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瓷刻(大丰瓷刻)
2021.08.23
瓷刻(大丰瓷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丰瓷刻是以瓷件为载体,钢凿和铁锤为主要工具,凿刻瓷件产生崩瓷效果,使艺术作品物象肌理再现于瓷体表面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它始于清代同治年间,至今已有百年以上历史,现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为核心流传区域,同时辐射到盐城市盐都区、东台市、射阳县等地。 大丰民间自古就有逢红白大事时众邻居或亲友借碗盅给主家办事的习俗。为区别碗盅所属,各家在其碗盅底部凿刻姓氏或特殊记号,后有人在碗盅壁面凿刻花草、动物以及人像,大丰瓷刻由此萌生、流传。 大丰瓷刻充分利用瓷件本身特有的质...
查看更多
竹根雕(象山竹根雕)
2021.08.23
竹根雕(象山竹根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象山竹根雕是利用毛竹根及其天然形态和肌理,通过艺术构思,雕刻成各种生动造型的传统手工艺,主要流传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及周边地区。 象山竹根雕历史悠久,目前所知最早的存世作品是清代嘉庆年间所制。民间艺人根据竹根的形状、肌理,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的书画、雕塑、木雕、石雕等相关艺术精髓,随形施雕,因材施艺,将自然美和人工美有机而巧妙地结合于一体,创作出各种造型生动的象山竹根雕工艺品,刀工寥寥而妙趣盎然,有返璞归真的意趣。象山竹根雕的制作过程复杂,有选材、构思、施雕...
查看更多
贝雕(北海贝雕)
2021.08.23
贝雕(北海贝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北海贝雕是广西北海艺人以北部湾海洋的贝壳、海螺为原材料,巧妙利用其天然色泽、纹理形状,经设计拣选、精雕细琢、镶嵌组装等工序加工创作各种工艺品的一种传统美术表现形式。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明清时期已趋成熟。当前,它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内各区县为核心分布区域,并传播至周边地区。 北海市自古盛产各式海洋贝类及螺类,品种丰富、色泽纹理各异、光洁闪亮,为贝雕创作提供了天然上好的原材料。北海贝雕利用海螺贝壳的天然颜色、纹理创作而成,无任何染色和涂贴,光华艳丽...
查看更多
骨角雕(合浦角雕)
2021.08.23
骨角雕(合浦角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合浦角雕是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以家养牛羊角为原料,融汇圆雕、线雕、浮雕、镂空、镶嵌等技法的传统骨雕。其历史悠久,盛行于明代,在清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合浦县出产的黑、白水牛角厚薄平均,利用率高,雕刻打磨抛光后温润透亮,且有颜色渐变,是角雕的理想原材料。合浦角雕是广西本土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以玲珑剔透的雕工、逼真传神的效果和典雅自然的风格在中国雕刻艺术中独树一帜。它以当地产牛羊角为主要原料,利用牛羊角质地硬中带韧、细则柔软、薄...
查看更多
皮艺(蒙古族皮艺)
2021.08.23
皮艺(蒙古族皮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族皮艺是蒙古高原居民喜闻乐见、经常运用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文化表现形式。其分布较为广泛,以内蒙古自治区的12个盟市为主要分布区域,在陕西、西藏、新疆、青海,乃至海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亦有分布。 蒙古族皮艺历史悠久。在古代,动物皮因轻便、耐磨、防潮,成为游牧民族抵御严寒、防护伪装的生活必需品。清代康熙年间,大批汉族民众移居到草原,使草原文化中开始融入农耕文化因素。在两种文化的共同推进和相互作用下,多元素的皮艺生活用具开始出现。 蒙古族皮艺选材严格,工艺严谨,制作...
查看更多
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
2021.08.23
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八义窑红绿彩瓷制作技艺是磁州窑系继剔花、白地黑花等装饰技法之后,创新出的一种以红、绿色彩为主色调的瓷器釉上彩装饰烧制技艺。该技艺主要流传于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八义、东山两村之间,该地山岭绵延,沟壑纵横,烧制瓷器所必需的优质高岭土(白矸土)、煤炭、水等资源异常丰富。每年的春末、夏季及初冬时节,气温在20-36℃之间,适宜陶瓷坯体干燥,既能使坯体充分排出水分,又不至于造成坯裂,为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八义窑红绿彩瓷制作技艺...
查看更多
鲁山窑烧制技艺(鲁山花瓷烧制技艺)
2021.08.23
鲁山窑烧制技艺(鲁山花瓷烧制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鲁山花瓷烧制技艺是我国较早的窑变釉瓷烧造技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段店、白象店、桃花店及周边郏县、新华区。鲁山县地处伏牛山东麓,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盛产煤、铁、石膏、长石、石英、方解石、玛瑙、马骨石、粘土、黑药等制瓷原料,质高、易开采,为鲁山花瓷烧制技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鲁山花瓷烧制技艺使用分相釉技术,烧制出集黑、白、蓝釉于一体的瓷器,改变了唐代瓷器青、白、黑单一釉色的局面,为以后钧瓷和乳浊釉类瓷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查看更多
北京蒙镶技艺
2021.08.23
北京蒙镶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镶是在金、银器物上镶嵌珍珠、珊瑚、青金、松石等各类天然宝石,带有蒙藏艺术风格的传统特种金属工艺,在我国主要流布于北京及西藏、内蒙古、青海等地区。北京是辽、金、元、明、清数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流传于北京地区的蒙镶技艺,具有鲜明的皇家工艺特征。清末造办处的艺人和民间行业艺人主要集中在东城,蒙镶技艺的艺人也主要分布在安定门内外、外馆东街、五道营、雍和宫、东直门大街等地。一些行业艺人的后代因各种原因回到原籍,该项技艺也因此辐射至外埠。 北京蒙镶工艺以铸板...
查看更多
缂丝织造技艺(定州缂丝织造技艺)
2021.08.23
缂丝织造技艺(定州缂丝织造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定州缂丝织造技艺是主要流布于河北省定州市孟家庄及其周围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定州地势平坦,沙河、孟良河、唐河横贯全境,属于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合植桑养蚕,养蚕缫丝的历史较为悠久,为缂丝织造技艺流传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 缂丝织造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使用古老的木机及若干竹制的梭子和拨子,通过“通经断纬”的技法,将五彩的蚕丝线缂织成色彩丰富、色阶齐备的织物。其图案花纹不分正反面,近看犹如纬线刻镂而成,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等处,织物表面像用...
查看更多
花边制作技艺(萧山花边制作技艺)
2021.08.23
花边制作技艺(萧山花边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萧山花边又称“万缕丝”,是在民间刺绣基础上形成的抽纱刺绣工艺,因盛产于浙江萧山而得名,其制作技艺流布于萧山全境22个镇(街道)。萧山区位于浙江省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中北部主要是由钱塘江潮流带入的泥沙堆积而成,亦称“沙地”,是丝茧、棉花的主产地和集散地。萧山坎山地区是萧山花边制作技艺的发源地,也是萧山花边的主要生产地区。 萧山花边制作技艺既不同于刺绣,又不同于抽拉丝,而是巧妙地“挑”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再用特有的旁扶图案加以连接,如六脚、龟背、八脚...
查看更多
1
1879
1880
1881
1882
1883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