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1   星期日   农历四月十四   立夏 立夏
搜索
太极拳(孙氏太极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于20世纪初创立的著名太极拳流派。他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身数十年研究与实践,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家之拳冶为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提出了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形成了以体用兼备为特征,以完备人的良知良能为目的的武学体系。孙式太极拳在全国各地较为普及,远播海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习练者众多。 孙式太极拳有完备的武学思想及理论技术体系,卓尔不群,自成一家。它讲究三拳合一,认为形意、八卦、太极互补、互融,共同构成不可分割的武学整体...
查看更多
太极拳(孙氏太极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孙氏太极拳,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它由河北省保定人孙禄堂先生融合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创立而成,是近现代影响广泛的太极拳流派之一,深受群众喜爱。河北省保定市为其核心流传区域,全境习练者达9万余人,其中以望都县普及率最高。此外,该拳广泛流传于全国各省市,并远播海外。 孙式太极拳有97式动作,习练要领为高架活步、柔缓圆活、步法进退相随,运转开合相接。它具有三大典型特征:其一,高架活步,这是其最本质特点。走架时重心无上下起伏、无左右晃动,通过活步使重心不断地在...
查看更多
太极拳(吴氏太极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吴氏太极拳是中国五大太极拳流派之一,由吴鉴泉宗师定架于上海,传承至今已逾150年。习练者以上海为基地,辐射至全国各地乃至海外。 吴氏太极拳具有功架紧凑、松静自然、连绵不断、招势严密的特点。每个动作似停非停、将展未展,肢体配合严密,实腿转换,节节贯穿,小圈转关,表现出吴氏太极拳特有的轻灵沉稳的特点。它强调身心自然,走架松而不懈,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养练双修,表现出平缓、宁静、绵绵不断的运动特点。行拳匀速,一招起势,直至收势,不可间断。因其身法独特,使得动作有...
查看更多
梅花拳(梁山梅花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梁山梅花拳,是清嘉庆年间由中国传统梅花拳第十世师祖王法胜祖孙三人并纳梁山好汉武功而形成的一个武术拳派。它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以山东为核心传承区域,遍布内蒙古、甘肃、陕西、湖北、江苏等20余省(区、市),并远播至海外20余个国家和地区。 梁山梅花拳具有完备的武术技法与系统的理论体系。它在传承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和内功五大传统梅花拳基本功法的基础上,又创新了内家拳72路和与梁山好汉武功相融通的拳械套路18套。梅花桩步分为“大、顺、拗、小、败”五势;技击手...
查看更多
摔跤(沈阳北市摔跤)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沈阳北市摔跤,源于满族的布库,20世纪20年代兴起于沈阳北市场。当时全国摔跤界高手纷纷来沈切磋跤技,使北市摔跤技艺不断提高,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跤法。它以沈阳北市场为中心,传播至全国各地,后随华侨迁居,传播至周边邻国及东南亚各国。 沈阳北市摔跤将满蒙传统摔跤技法与辛建候形意拳精髓结合起来,创建了武术加跤的新摔跤方法,使其摔跤动作更为漂亮,观赏性更强。其技术含量高,包含36个大绊,有勾、别、揣、扦、靠、掏、耙、踢、拧等技法,根据抓跤衣部位不同、对方身体角度和用...
查看更多
八极拳
2021.08.23
八极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八极拳从明末开始流传,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它遍布我国20多个省市,并远播海外40多个国家,是一项极受人们喜爱的武术拳种。 八极拳是内外兼修,意形俱练的功夫,具有理论与实践动作相结合的完整体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习练方法自成一家。它在技击理论上,攻防关系上,以及刚与柔、劲与力的辩证关系上,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和理论。它讲究外动必发于内,内动必形于外;练内注重精气神、意气力的结合;练外注重四肢百骸协调统一。技术特点上,以技击之道为核心,有机结合意、气、力,以意...
查看更多
心意拳(卢氏心意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卢氏心意拳,源于心意六合拳,是上海独具代表性的传统武术拳种之一。该拳种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由卢嵩高先生创立,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它以上海为核心传承区域,后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乃至流布海外。 卢氏心意拳以心意为体,以六合为规矩,以身心的锻炼为用,以武术、武意、武艺为表现,在“术、意、艺”上见功夫,实用、易上手是其主要特征。它强调实用性,攻防技术特征明确,只研究瞬间接触,三步之内一个照面瞬间决出胜负,在实战过程中不擒、不拿、不摔,一势三变化,只专注于踢打。它...
查看更多
蔡李佛拳(广州北胜蔡李佛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广州北胜蔡李佛拳是由谭三及其传人在蔡李佛拳的基础上,借鉴医术及北派拳精华,融合实战经验和自我创新,发展而成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始创于广东省广州市,主要分布于广东省广州市的白云、越秀、荔湾、花都等区,逐渐辐射至周边地区,现已远播至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广州北胜蔡李佛拳套路繁多,内容丰富,有拳术套路16套、器械25套、对练6套、基本功2套、内功5套,桩法以秤桩为主。它传承了蔡李佛拳的“姜指拳”和以穿、挠、挂、扫、插为主的特点,在技法上创新出连环插捶(拳...
查看更多
满族珍珠球(伊通满族珍珠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满族珍珠球是一项满族民间体育游艺活动。它起源于17世纪早期满族古老的采珍珠生产活动,18至19世纪迅速普及。该项目现主要分布在吉林省东部和南部地区,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是其当代流布的核心区域之一。 伊通满族珍珠球,起初是满族打牲者在采珍珠之余进行的游戏。他们用绣球当珍珠,以蚌壳为球拍,相互击拍传递。后游戏规则变化,演变为一人背篓、另一人以绣球当珍珠向背篓中投掷、中间一人用蚌壳拦截绣球,逐渐形成为一种兼具攻防的民间体育竞技运动。每场比赛由两队参加,每队七人...
查看更多
传统箭术(锡伯族射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锡伯族射箭,是锡伯族人民最为喜爱的传统体育竞技运动之一。它历史悠久,源于清代新疆伊犁地区锡伯族戍边官兵的弓箭训练活动,现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主要流传区域,并辐射到周边地区。 锡伯族射箭分武射、文射两大体系,各有宗旨,相差甚大。“武射”以作战为核心,注重杀伤技法及战术运用,以中靶箭数与杀伤效果确定胜负,传统围猎军武射术及现代竞技射箭的射术均属此列。文射,又称“礼射”或“射艺”,以礼制为核心,以道、德为宗旨,将礼制理念贯穿于射...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