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5424)
机构
(2)
政策
(45)
资讯
(2992)
清单
(1101)
资源
(441)
学术
(687)
百科
(0)
其他
(15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把人类非遗龙泉青瓷传承下去
2014.10.22
专题报道
徐朝兴 徐 凌 竺娜亚 哥弟结合三环瓶 徐朝兴 制 双龙熏炉 竺娜亚 制 秋韵 徐 凌 制 徐朝兴,1943年出生,龙泉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批国家级非遗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会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从艺57年来,勤耕不辍。制瓷严谨,为人朴实,善于钻研,制瓷技...
查看更多
朱仙镇木版年画:与现代文明寻求和解
2014.10.15
专题报道
精致美观的年画已从日常生活中渐渐消失 放在架子上晾晒的年画 【遗产名片】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于北宋都城东京(开封)所开创的木版门神画,主要分布于开封城南的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的民间年画在历史上为繁荣我国的民族文化起到过重要作用。2006年5月,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河南传统美术的杰出代表,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食有豆腐干,听曲儿祥符调,喝得是竹杆青酒,讲的是英雄信义,在汴梁城南二十公里处...
查看更多
活态传承,让非遗不再“非常遗憾”
2014.10.15
专题报道
提起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少人脑海中会浮想到这样的画面:白发苍苍的老人,独守一门技艺,整日为“绝活儿”后继无人而烦忧…… 这种描述难免偏颇,但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部分非遗项目濒临消亡的窘境。 样本 招徒半年,留住一人 牙雕技艺青
黄
不接 南宋御街一隅,“藏”着一间古色古香的茂源牙雕收藏馆。步入店中,一件件惟妙惟肖、精美绝伦的牙雕作品映入眼帘,而更令人惊叹的是林立于展柜间...
查看更多
“非遗”后继乏人困局怎解
2014.10.15
专题报道
10月10日上午9时,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博览会以“非遗: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主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交易、创意衍生品和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示、整体性和生产性保护成果展示为主要特色。经济导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博览会吸引了近700个非遗项目参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不能离开传承人而独立存在,但现实中,许多项目却因缺少传承人而举步维艰,如何培养传承人因此成为非遗文化发展的瓶颈。 后...
查看更多
国家级藏纸技艺传承人强巴遵珠:用藏纸书写灿烂人生
2014.10.13
人物
强巴遵珠(右)在向顾客介绍藏纸产品 强巴遵珠(右四)在和徒弟探讨藏纸制作技艺 导读: 藏纸是藏民族特有的文化产品。历史上,每个时代均不乏藏纸造纸大师涌现。强巴遵珠,就是当代著名的藏纸造纸大师。都说:三十不学艺。但年过三十的他,游历整个藏区,遍访各地藏纸造纸艺人,拜师学艺。期间有过失败,但他从不气馁,每一次经历都当成是成功的铺垫,最终他成功了,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造纸技艺传承人。不仅如此,强巴遵珠还热心公益,他创办的西...
查看更多
梁平竹帘:跨越千年非遗路 万缕千丝总相连
2014.09.30
专题报道
“薄如蝉翼淡如绸,万缕千丝总相连,借得七仙灵巧手,换来天下第一帘。” 梁平竹帘,以竹丝为主要原料编织成帘,画上精美图画的工艺美术品,起源于宋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有着“天下第一帘”之美誉。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自然风韵,在我国灿烂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饮誉天下。 2008年,梁平竹帘被列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由于现代科...
查看更多
为传统开新篇——评木偶戏《赵氏孤儿》
2014.09.23
专题报道
9月22日晚,作为文化部、福建省政府主办的“庆祝新中国六十五华诞·同圆中国梦——福建戏剧优秀剧目进京展演”活动的压轴戏,福建泉州木偶剧团创演的大型木偶剧《赵氏孤儿》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该剧自2012年创演以来已公演120余场,曾荣获“泉州市第31届戏剧会演”剧目一等奖、“第五届福建艺术节暨福建省第25届戏剧会演”剧目一等奖、文化部“全国木偶戏、皮影戏优秀剧目”、第十四届文华奖“文华优秀剧目奖”“首届中国南充国际木偶艺术比赛最佳剧目奖”等奖项,全体...
查看更多
经幡制作技艺传承人:扬起“风马旗”向幸福出发
2014.09.19
人物
尼木县经幡制作技艺传承人格桑纯手工制作的经幡 导读: 在藏区,人们逢年过节都要插挂经幡,象征着天、地、人、畜的和谐吉祥;逐水草而居的牧人,每迁徙一次,搭完帐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系挂经幡,以祈得周围神灵的许可和福佑;朝圣者结伴跋涉荒漠野岭,也一定扛一面醒目的经幡,祈求免入迷途遇灾难;江畔湖边人们遍插经幡,以示对树灵水神的敬畏与供奉;生活于莽林峻岭间的人们高悬经幡,以示对山神岩神的虔诚与供奉;在圣迹古刹张挂五彩风幡,表示对神佛祖魂和选取哲贤圣的崇拜与...
查看更多
非遗传承人彭美英:守护正字戏 培养接班人
2014.09.19
人物
解码正字戏 正字戏,也叫正音戏,因唱“官腔”(正音)而区别于用闽南语系方言(白字)演唱的地方戏。兼具高腔、昆腔、乱弹、皮
黄
、小调等声腔,有文物戏剧目2600多个,是一个多声腔古老稀有剧种,被称为“南戏活化石”。 正字戏在明代流入闽南、粤东,后扎根海陆丰,并在港澳、台湾、东南亚等地传播、演出,是一个多声腔古老珍稀剧种,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传人名片 彭美英,国家级非遗项目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
查看更多
传承千年文明的舞者
2014.09.19
专题报道
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觉木隆藏戏传承人大次旦多吉(右二)在指导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民间艺术团演员排练。 雅鲁藏布江在流,藏戏就要唱。 咚跄——咚跄—— 咚咚跄—— “哦哈——扎西雪巴啦……” 每当尊贵的客人到来时,热情好客的藏族人民就会跳起欢快的传统藏戏《扎西雪巴》,欢迎客人的到来。 藏戏,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姐妹”。据传最早由七姐妹演出,且剧目内容又多是藏传佛教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查看更多
1
434
435
436
437
438
543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