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4 星期三 农历四月十七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77)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793)
清单
(5305)
资源
(1085)
学术
(1842)
百科
(6)
其他
(4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察干苏力德祭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察干苏力德祭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供奉仪式,用来表达对察干苏力德乃至对长生天、对苍茫大地、对自然万物和对祖先的崇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福。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世代相传的察干苏力德祭流布于两个区域,一个在无定河镇毛布拉格村,供奉的是成吉思汗于1206年宣告成立蒙古大帝国时所建察干苏力德。第二个在苏力德苏木塔莱乌素嘎查,供奉的是1217年成吉思汗授予木华黎的察干苏力德。 苏力德在蒙古语中寓意吉祥、崇高、和谐、团结、祥和,主要有察干苏力德、哈喇苏力德和阿拉克苏力德...
查看更多
苗族花山节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苗族花山节是苗族极具影响力的盛大传统节日。屏边是云南省苗族世居县,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七,全县苗族同胞都会齐聚一堂,共同欢庆苗族花山节。 苗族花山节又名“采花山”,苗语称“奥道”,“奥”意为祭奠,“道”指山坡。根据历史文献及民间传说,花山节是苗族祭祀祖先、聚集因战乱和迁徙失散族人的族祭活动,其最早记录可追溯至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就有关于当时苗人活动的记载。屏边花山节活动主要包含立杆、祭杆、闹杆、收杆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特定内涵。 立杆时,要依次进...
查看更多
规约习俗(侗族款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侗族款约是流布于湘、黔、桂三省区毗邻的侗族特定区域内,相邻不同村寨在春前或秋后开展的集会议款联谊活动,民间称之为“款会”。在部分地区,集会时有埋下一块石头的习俗,因此款会也被叫作“埋岩”。 侗族款约源远流长,早在唐宋时期,侗族世居的湘、黔、桂比邻地区就出现了“九溪十峒”“九溪十八峒”“五溪峒款”“九溪峒款”等称呼。直至今日,贵州省的黎平、榕江、从江等县不仅保留着“六洞”“八洞”“九洞”“十洞”“四十八寨”“七十二寨”等传统的款会组织,还会举办形式多样的议款...
查看更多
装泥鱼习俗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 装泥鱼是广东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极富地方特色的一项传统技艺,最早起源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在虎山村、荔山村、马山村、网山村、大海环村、石狗村尤为兴盛,至今已有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 斗门区乾务镇地处广东省珠海市西部,濒临南海,属滨海大沙田地区。这里水网交错,气候温和,盛产泥鱼、沙虾、青蟹等种类繁多的水产品,六百多年来一直享有珠江口西岸“鱼米之乡”的盛名。它的西南面有一片咸淡水交界的黄茅海水域...
查看更多
婚俗(瑶族婚俗)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是排瑶主要居住区。排瑶为瑶族的一支,因元明时期主要居住于连南油岭、南岗、横坑、军寮、马箭、里八垌、火烧坪、大掌八大排(寨子)而得名。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瑶族迁至连南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唐朝诗人刘禹锡,于贞观年间被贬为连州刺史,曾写下《莫瑶歌》:“莫瑶自生长,名字无符籍。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夜度千仞溪,含沙不能射。”此后,历代文献均有瑶族在连南活动的记载。依据如今八排瑶较完整的族谱房姓族谱记载,他们到连南定居已...
查看更多
婚俗(畲族婚俗)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畲族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大约在隋唐之际,他们就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霞浦畲族诸姓谱牒显示,明代初年与中叶,大量畲民涌入闽东地区,包括今福建省霞浦县、连江县、罗源县、福安市等地。目前,闽东地区的畲族约占全国畲族人口四分之一,福建省畲族人口的二分之一。霞浦县是闽东地区畲族人居住的第二大县,该县的崇儒畲族乡、水门畲族乡和盐田畲族乡较完整地
传承
着闽东畲族传统婚俗的系列礼仪和风俗。 闽东畲族婚俗宛如一场盛大的畲族文化盛宴,融合了民歌、舞蹈、服饰、礼仪等众...
查看更多
婚俗(畲族婚俗)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畲族婚俗是畲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以及与汉民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传统婚俗。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据《景宁畲族自治县志》以及景宁县惠明寺所存的《唐朝元皇南泉山迁居建造惠明寺报税开垦》(原本存于景宁敕木山村蓝玉堂处)记载,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年),就有畲民迁居景宁。畲族迁入浙江后,大多居住在交通闭塞的山区,保持着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畲族婚俗便是其特色文化之一,自唐代迁入浙江后一直
传承
至今。1924年,沈作乾在《括苍畲民调查记》中对畲族的婚俗仪式...
查看更多
婚俗(赫哲族婚俗)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沿岸,世代以渔猎为生,其传统婚礼习俗延续至今,主要流传于黑龙江省同江市的街津口赫哲族乡和八岔赫哲族乡。 早年,赫哲族流行比武择婿的风俗,以摔跤、划船、滑雪、射箭、捕鱼和打猎等技能作为择婿的主要条件,这是渔猎生产方式下的自然选择。确定婚约后要送彩礼,聘礼多少依家庭贫富而定,一般为一头猪和一箱酒,富户还需加一匹马和一张貂皮。聘礼在婚前三四天由媒人带新郎送往女家,女婿向岳父母行三叩首礼,媒人敬酒并告知...
查看更多
婚俗(哈萨克族传统婚俗)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哈萨克语中称“婚礼”为“克勒恩吐苏入托依”。哈萨克族作为马背民族,其婚俗也表现出古老游牧民族的遗风。哈萨克族婚庆仪式包括一系列严格的程序,主要有说亲仪式、订婚仪式、送彩礼仪式、出嫁仪式、迎亲仪式。哈萨克人在同一个氏族部落内结亲时,七辈之内不得通婚。七辈之内不准通婚主要是以男方的氏族血缘关系来计算的。 “哈萨克族婚俗”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辖的塔城、阿勒泰两个地...
查看更多
婚俗(锡伯族传统婚俗)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嘎善文化传播中心 锡伯族传统婚俗主要流行于新疆锡伯族聚居区。凡是锡伯人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大都保持着本民族的婚姻习俗,在新疆除乌鲁木齐、伊犁地区以外散居的锡伯人当中亦有本民族的婚姻习俗留存。 锡伯族的婚俗历史悠久,至今在传统婚姻习俗中依然留存着古代渔猎文化及其后来从事农耕生产时期形成的婚俗文化。 锡伯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属从夫居的父权制婚姻形态。通婚讲究辈分,坚持同姓不通婚的原则。 锡伯族的婚姻形...
查看更多
1
50
51
52
53
54
531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