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9   星期四   农历五月初三   
搜索
其他新闻
  9月23日,文化部在京召开今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其中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情况做了重点介绍。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详尽介绍。2015年,文化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传统工艺为切入点,委托一批高等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研究机构以及职业技术学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进行研修、研习和普及培训。其中,研修旨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9月20日圆满落下帷幕。10天时间内,本届成都国际非遗节以“传承文脉、创造未来”为主题,通过举办“国际非遗博览会”“非遗国际论坛”“非遗大戏台”“非遗进万家”“印道·第二届中国篆刻艺术双年展”以及主题分会场活动和配套活动等400多场,向国际社会和人民群众展示了1000余项异彩纷呈的非遗项目。30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500余名非遗传承人与数万名观众一起,参与并成就了这场世界范围内最大规模的非遗主题节会。   时值“中国文化遗产...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是人们世代手口相传、相沿成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情与理、技与艺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创新源泉。非遗作品则是承载传承人和相关技艺的最直接载体。   近年来,各地通过政府采购非遗作品的方式保存、保护非遗的现象颇为常见,如北京市旅游委连续10年开展“北京礼物”评选,将京绣、渔阳三烧等一大批非遗作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作为对外交流的文化礼品;河南省新乡市政府选择当地特色的麦秆画作为政府礼品;江苏南通市文化局以政府采购的形式,购买民营风筝...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楚剧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孝感作为楚剧的发源地,目前有7家专业楚剧团仍在排戏演出,同时在街头广场、社区村镇还活跃着大量民间楚剧戏班。这些剧团和戏班为群众奉上的精彩大戏,不但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成为各家楚剧院团的练兵大舞台,更是孝感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     为群众解决看戏难的问题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当下责任...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近一个月来,四川省成都市漆器工艺厂很热闹。随着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举办,让这家漆艺厂成为众多记者和专家的走访对象,而精美的成都漆艺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该项目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漆树是生长于北纬25度至42度、东经95度至125度之间的树种,刚好在我国四川盆地生长得最为茂盛。成都漆艺发轫于商周时期,进入汉朝后,天府之国更与漆艺结下了不解之缘。西汉文学家扬雄在《蜀都赋》中亦称:“雕镂器,百伎千工。”郭沫若先...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共通的手工艺 不同的只是文化内涵   成都传统的银花丝技艺,这项技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工序的多样复杂,目前对全部的十几道工序都了解的传承人不到20人。道安是成都银花丝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之一,从她的故事里,我们略能感知这项技艺的艰辛,从冶炼、提纯、压片到拉丝,其中要用到大量的物理、化学和冶金知识,拉出来的银丝需要用焊条进行拼接,不同的部位需要不同成分的焊接技术,这焊条的比例全部是道安自己调配的,冶金、焊接的时候要大量使用汽油、液化气还有明火,道...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时值中国文化遗产日设立十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四川省文化厅承办,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青羊区人民政府和国际非遗博览园具体执行的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国际非遗节”),于9月11日至9月20日,在四川成都举办。   9月11日上午,第五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开幕式在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内隆重举行。联合国教科文...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由文化部、四川省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成都市政府、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四川省文化厅承办的“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将于9月11日至20日在四川成都举行。   本届非遗节以“传承文脉、创造未来”为主题,期间将组织开展“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非遗国际论坛”“非遗大戏台”“非遗进万家”“第二届中国篆刻艺术双年展”五大项活动,举办各类非遗展示、展演、展销和交流活动400多场。其中,“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中国刺绣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在辽阔的大地上,无论是江南水乡、西北边陲、黄河流域、岭南地带,还是少数民族地区,都有着不同风格的刺绣。   长期以来,中国刺绣的创作设计、针法技法与政治、经济和人们的审美观念密切相关,发展至今,其高超的艺术性、技艺性为人们所喜爱,并且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刺绣是何时出现的   刺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这是后代人很感兴趣的问题。据传,在远古时代,人们对大自然中的动物、植...
查看更多
论坛
  本世纪初,上海市文广局启动整理、抢救优秀表演艺术工程,抢救对象主要是戏曲、曲艺表演艺术,包括剧目和表演技艺。这些都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主要是靠老师口传身授的方法进行传承,技艺往往活在艺人们身上。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有的老艺人因体弱有病,已无法登台,但是他们的学艺经历,以及亲历的戏曲、曲艺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历史事件、丰富的表演艺术经验,都是培养后续人才的有用教材。   现在要把它们抢救下来,主要的途径一是通过教学,二是用现代化音像技术抢救记录,三就...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