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943 |
项目编号:Ⅷ-160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甘肃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兰州市 |
保护单位:兰州市文化馆 |
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是我国传统面食制作技艺的一种,以甘肃省兰州市为流布核心并向周边区域辐射。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南岸是农耕文化,北岸是游牧文化,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交替处。第二级阶梯黄土高原所产的小麦和第一级阶梯甘南、青海等地所产的牛肉,是兰州牛肉面的优质食材。
兰州牛肉面有严格而规范的制作工艺和程序,主要分为面的制作和汤的熬制。面的制作分选料、和面、饧面、溜条和拉面五步。根据食客的需求,面条还可分为粗、二细、三细、细、毛细5种不同粗细和大宽、宽、韭叶3种不同宽度。兰州牛肉面汤的熬制也颇为讲究,要选用甘南草原上出产的新鲜牦牛肉或黄牛肉,清水洗净、浸泡后进行熬煮。熬煮时放入草果、姜片、花椒、肉豆蔻、丁香、胡椒、白芷等十几种调料,小火炖5—7小时,使牛肉、牛骨的鲜味溶于汤中。捞出牛肉,加入食盐等辅料即可制成清澈透亮、味美鲜香的牛肉汤。浇汤是兰州牛肉面制作的最后一个环节。煮熟的拉面浇上清汤,佐以熟牛肉丁、香菜和蒜苗,调入红亮的辣椒油即成。经过百年的延续,兰州牛肉面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汤清者亮,肉烂者香,面细者长”的制作精髓,形成了“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汤面特点。
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据近代地方志记载,该技艺由回民马保子始创,其子马杰三在“清”字上下功夫,不断改进制作技艺,得到了“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美誉。迄今,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已传承6代。目前,仅兰州市就有牛肉面馆1300多家,全国现有兰州牛肉面馆(店)4万多家,直接参与的从业者有50万人之多。
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体现着兰州的饮食文化及地方风情,是研究当地民俗的第一手资料。 兰州牛肉面如今已成为兰州靓丽的城市名片,影响几乎遍及全国各地,40多个海外国家也有兰州牛肉面馆160余家。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及相关产业的传承发展,不仅促进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传播,也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Ⅷ-160 |
项目名称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塔塔尔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塔城市 |
编号 Ⅷ-160 |
项目名称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馕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编号 Ⅷ-160 |
项目名称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中宁蒿子面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 |
编号 Ⅷ-160 |
项目名称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西安贾三灌汤包子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陕西省 |
编号 Ⅷ-160 |
项目名称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老孙家羊肉泡馍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陕西省 |
编号 Ⅷ-160 |
项目名称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缙云烧饼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 |
编号 Ⅷ-160 |
项目名称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邵永丰麻饼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 |
编号 Ⅷ-160 |
项目名称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李连贵熏肉大饼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吉林省四平市 |
编号 Ⅷ-160 |
项目名称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太谷饼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 |
编号 Ⅷ-160 |
项目名称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海市嘉定区 |
编号 Ⅷ-160 |
项目名称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天津市河西区 |
编号 Ⅷ-160 |
项目名称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稷山传统面点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稷山县 |
编号 Ⅷ-160 |
项目名称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天津“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天津市和平区 |
编号 Ⅷ-160 |
项目名称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抿尖面和猫耳朵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晋韵楼 |
编号 Ⅷ-160 |
项目名称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龙须拉面和刀削面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全晋会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