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622 |
项目编号:Ⅱ-123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音乐 |
所属地区:广东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
保护单位: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文化站 |
八音锣鼓是以锣鼓柜为流动舞台,演奏敲击、吹奏、拉弹乐器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流行于珠三角腹地、广府文化中心区域之一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八音锣鼓是明末清初年间,由广东海陆丰一带的西秦戏清唱班演化而来,清道光末年便在珠三角粤语地区流行。顺德八音锣鼓历史可追溯至清末,现存“鸣盛桐台”锣鼓柜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购置,当时已是旧货翻新。1912年至1949年,顺德八音锣鼓盛极一时,曾赴顺德大良、陈村等镇,以及广西、香港各地演出。
顺德八音锣鼓有吹打乐、唱八音、锣鼓柜演奏三种形式,既能坐奏,亦可行奏,且均以华丽堂皇的锣鼓柜为鲜明艺术表现形式和流动舞台。演奏时以柜为中心,掌板在柜后,镲、锣手在柜右,锣在前,镲在后,唢呐手居柜前。演奏内容为成套粤剧戏曲,兼奏牌子曲、小调。主要乐器为唢呐。一般先以锣鼓起,锣鼓和唢呐再相间演奏,并与木鱼、沙的、战鼓、大钹、高边锣等乐器合奏。其乐曲一曲多调,纯熟的乐手能以7个调演奏一曲。演奏中,以大唢呐为男角,以小唢呐为女角,模仿生旦唱腔,并保留古腔粤剧风格,如模仿的唱腔以舞台官话运腔,使用大锣大鼓和刚性乐器(又称“硬弓”),风格古朴、粗犷、热烈。
八音锣鼓主要以师徒传承方式传承,在神诞、婚礼、丧礼等民俗活动场合演奏,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同时,八音锣鼓也与戏曲关系密切。以大小唢呐演奏成套戏曲,本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演戏”。部分常用乐器与粤剧相通,据艺人讲述,八音锣鼓造就了大锣远、打锣树等粤剧乐师,培养了大批观众。因此,通过八音锣鼓,将发现更多粤剧、粤曲行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音乐元素,对粤剧、粤曲的历史研究与创新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Ⅱ-123 |
项目名称 锣鼓艺术(临清驾鼓)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 |
编号 Ⅱ-123 |
项目名称 锣鼓艺术(老河口锣鼓架子)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老河口市 |
编号 Ⅱ-123 |
项目名称 锣鼓艺术(大铜器)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南省遂平县 |
编号 Ⅱ-123 |
项目名称 锣鼓艺术(花镲锣鼓)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丰城市 |
编号 Ⅱ-123 |
项目名称 锣鼓艺术(软槌锣鼓)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万荣县 |
编号 Ⅱ-123 |
项目名称 锣鼓艺术(小河锣鼓)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重庆市渝北区 |
编号 Ⅱ-123 |
项目名称 锣鼓艺术(鄂州牌子锣)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鄂州市 |
编号 Ⅱ-123 |
项目名称 锣鼓艺术(中州大鼓)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南省新乡县 |
编号 Ⅱ-123 |
项目名称 锣鼓艺术(云胜锣鼓)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原平市 |
编号 Ⅱ-123 |
项目名称 锣鼓艺术(韩城行鼓)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陕西省韩城市 |
编号 Ⅱ-123 |
项目名称 锣鼓艺术(宜昌堂调)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宜昌市 |
编号 Ⅱ-123 |
项目名称 锣鼓艺术(大铜器)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南省西平县 |
编号 Ⅱ-123 |
项目名称 锣鼓艺术(大铜器)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南省郏县 |
编号 Ⅱ-123 |
项目名称 锣鼓艺术(开封盘鼓)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南省开封市 |
编号 Ⅱ-123 |
项目名称 锣鼓艺术(泗泾十锦细锣鼓)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海市松江区 |
编号 Ⅱ-123 |
项目名称 锣鼓艺术(太原锣鼓)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太原市 |
编号 Ⅱ-123 |
项目名称 锣鼓艺术(常山战鼓)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正定县 |
编号 Ⅱ-123 |
项目名称 锣鼓艺术(汉沽飞镲)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天津市汉沽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