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931 |
项目编号:Ⅷ-148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江西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全南县 |
保护单位:全南县文化馆 |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是赣南客家人以鲜茶叶、糯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各类青草药等为原料,通过擂钵和擂棍研磨成茶泥,再冲泡饮用的传统制茶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遍布江西省全南、赣县、兴国、于都等县,尤以全南县较具代表性。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特别,融合了研磨、冲泡等多道工序。其基本原料是鲜茶叶、糯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各类青草药等。制作时,先将所配置好的材料,按比例放置擂钵内,用擂杵沿钵内壁顺沟纹走向频频舂捣、旋转磨成茶泥。喝擂茶时,将擂好的茶泥放在擂钵里或大盆里,用滚烫的开水冲泡,再倒入少许高山茶油,并用擂杵搅拌稍许,甘润芳香、色如琥珀、清爽可口的擂茶就制成了。赣南客家擂茶既有茶叶的甘味,芝麻、花生、豆子的清香,也有生姜的辣味,再佐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烫皮等,便成了集香、甜、苦、辣于一体的赣南客家擂茶宴。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作为客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客家文化密不可分。相传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是客家先民在迁徙、生产、生活积累形成的一种饮食习惯。据史料记载,客家擂茶由汉魏的粥茶和唐宋的点茶衍变而成,始于黄河以北,客家祖先南迁时把它带到赣南。到赣南后又融入当地的茶俗,形成特有赣南客家饮茶习俗世代相传。赣南客家人大多在山区聚族而居,擂茶自产、自制、自用,既不失茶趣,也不易受外界经济影响,成为客家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融合多种食材,是赣南客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历史悠久,讲究天然、质朴、和谐,以古朴见奇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标准和礼仪规范,体现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和养生观念,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05-2844 |
姓名 廖永传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全南县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雅安市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雨花茶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都匀市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恩施市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南省信阳市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婺源县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安吉白茶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安吉县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长兴县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六安瓜片)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太平猴魁)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金华市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