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931 |
项目编号:Ⅷ-148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江西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婺源县 |
保护单位:婺源县文化馆 |
婺源绿茶制作技艺是以清明后采摘的一芽二叶为原料,经过杀青、造型揉捻、分段干燥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的传统制茶工艺,主要流布于江西省婺源县。
婺源绿茶具有香高色翠、汤青叶绿、味浓耐泡的特点,有“头泡香,二泡浓,三泡味不减,四泡味亦醇”之称。婺源绿茶制作技艺繁复,主要采用手工制作,具体流程包括采摘、摊片、杀青、揉捻、解块、烘坯、做形(初干)、烘干(提香)等。每年春分前后开园采茶,采摘时,芽茶按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标准,叶茶按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标准。采下的鲜叶不过夜,杀青时,叶茶锅温较芽茶高,炒制手法高扬高抛,动作幅度较大。揉捻时,叶茶杀青之后无需摊凉即可揉捻,所谓“老茶热揉”,手法以单把揉为主。烘坯时不宜失水过多,手感松爽为度,否则很难成型。炒坯,即初干并造型的工序。锅温以手探稍有灼烫感即可。此后还需进行“低温长烚”,将成型的茶二锅合一再炒。婺源绿茶制作技艺的特征在于,在历史松萝茶制法基础上采取了高温杀青、小桶揉捻、干燥低温长烚的工艺,使绿茶条索紧结匀正,色泽绿润,水色清澈,香气芬芳,滋味鲜爽。
婺源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公元760年前后,茶祖陆羽论述茶叶出产地时,称“歙州茶生婺源山谷”,表明婺源当时已是歙州的主要产茶地。南宋建炎初年《史•食货志》记载,婺源的“谢源”茶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明代炒青茶代替了蒸青茶,沈周在其《书岕茶别论后》载“武林之龙井,新安之松萝,其名大噪”。可见,婺源自古就有“千年茶乡”之誉,绿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以家族和群体传承为主。
婺源绿茶制作技艺至今仍然是婺源诸多山区茶农赖以谋生的主要手工艺,密切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质。它不仅是地方特色文化的代表,也见证了中华茶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具有鲜明的历史、经济与社会文化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05-2845 |
姓名 方根民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婺源县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雅安市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雨花茶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都匀市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恩施市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南省信阳市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全南县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安吉白茶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安吉县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长兴县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六安瓜片)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太平猴魁)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金华市 |
编号 Ⅷ-148 |
项目名称 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