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安仁板凳龙是流传在四川省达州市的传统龙舞,主要分布于达州市大邑县安仁乡及周边麻柳镇、檀木镇、花红乡、东兴乡、大滩乡等20多个乡镇。当地居民以汉族为主,多为“湖广填四川”时湖南籍移民后裔。 安仁板凳龙主要在祈雨、年庆等活动中表演。其主要道具板凳龙工艺原始,形状古朴。龙头、龙身通常以长条木凳为基础,用竹篾条制成,再以稻草、苞谷壳等5种农作物秸秆做装饰,象征“五谷丰登”;以板凳的4条腿作为龙腿,寓意“四季平安”。安仁板凳龙有多种表演形式。由3名男性表演时,前两人...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藏语里,“锅”是圆圈的意思,“庄”是舞蹈的意思,锅庄即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又称“果卓”“歌庄”“卓”等。甘南锅庄舞是主要流传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卓尼县、舟曲县、迭部县、临潭县、合作市的锅庄舞。 锅庄舞与藏族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内容包括展示劳动场面、颂扬英雄和表现风俗习惯等。甘南锅庄舞早期带有祭祀性质,是无伴奏的集体舞,舞步分郭卓和枯舞两大类。郭卓是走舞,枯舞是转舞。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可以边舞边唱,多...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热振曲卓是流传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周县唐古乡江多村周围、热振寺附近的传统卓舞。林周县位于拉萨市东北面,拉萨河上游及澎波河流域,山水毓秀,人杰地灵。热振寺是藏传佛教噶当派的祖寺,被人们誉为“歌舞的海洋”的雪域高原与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为热振曲卓的传承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热振曲卓的内容与形式较为独特,其艺术风格和韵致、音乐声腔、表演形式,都保留了说、唱、跳的原始形态。清脆的音律、宽宏嘹亮的唱词与气势恢宏的伴唱相得益彰,舞姿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技巧。热振曲卓分为...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斯马卓是藏族民间艺人表演的娱人性腰鼓舞,属卓舞的一种,因主要流传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甲措雄乡斯马村而得名,约有1300多年的历史。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桑珠孜”意为如愿以偿,位于日喀则东部、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贯穿东西,气候相对温和,具有季风和干旱高原性气候特征。 斯马卓舞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表演场面气势恢宏,气氛欢快热烈,时而舒缓,时而奔放。舒缓时边唱边舞,击鼓动作显得悠闲自得;奔放时只舞不唱,动作幅度大,击出的...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四筒鼓舞俗称“四筒鼓”,是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地区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主要分布在昭通市昭阳区的土城、乐居、洒渔、苏甲4个乡镇。《昭通志稿》记载:“四筒鼓,形长,削木为之,两头蒙以皮,乡人丧礼用之,以为跳舞。”据考证,昭通四筒鼓舞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四筒鼓分为座堂鼓、后家鼓、亲家鼓和家祭鼓4种类型。历史上主要出现在祭祀场合,现代演变为节庆场合的表演实践。四筒鼓舞有80多个套路,每个鼓队一般能跳二三十个套路,舞蹈形式有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集体舞等。四筒鼓舞...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吉水鳌鱼灯是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盘谷镇谷村流传数百年的民间舞蹈。吉水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誉为“文章节义之邦,戏曲灯彩之乡”。谷村地处吉水县西北,距县城30多公里,是江西省第一大村。1628年,谷村人李邦华任兵部尚书。时值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关外清兵虎视眈眈,为全心治军,李邦华将家眷送回故里。崇祯皇帝感其忠心,赏赐鳌山灯彩给李邦华家眷玩赏,自此,该项目在谷村流传。 吉水鳌鱼灯舞由鳌鱼、麒麟、狮子、黄龙4种灯舞组合而成,寓意为四季平安、四季吉祥。它气势华贵高雅...
查看更多
萨吾尔登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萨吾尔登是卫拉特蒙古族四部之一的土尔扈特部世代相传的自娱性民间舞蹈,是融歌、乐、舞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也有分布。额济纳旗地处我国边境,是内蒙古面积最大的旗,居民以土尔扈特蒙古族为主体。 萨吾尔登无固定场地,参与人数、性别、年龄不限,是土尔扈特蒙古族最主要的休闲娱乐文艺活动之一。它不像其他舞蹈那样对节奏、节拍、旋律与动作的融合和整齐划一有特定要求,可以根据个人掌握的舞蹈套路和技能,自由组...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武汉杖头木偶戏是源于荆楚民间傀儡戏的传统戏剧表现形式,主要分布在武汉三镇及附近城区,辐射周边孝感、黄石、荆州等地,融合了长江流域木偶戏的特点。武汉是湖北省省会,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南来北往的客流促进了文化交流与繁荣,为武汉杖头木偶戏等民间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武汉杖头木偶戏包括木偶表演艺术、木偶制作技艺和配音配唱艺术。木偶由头、命杆、胸腔、手、手杆、内衣和外衣组成。在材料选择、人物造型及机关设计等方面都有独特技艺...
查看更多
淮北梆子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形成于亳州地区的淮北梆子戏是安徽的传统地方剧种,当前主要流传于安徽亳州、淮北、宿州、阜阳、蚌埠、淮南以及豫东、鲁西南和苏北地区。 亳州淮北梆子戏的唱腔具有高昂、粗犷、奔放、活泼、婉转、感染力强的特点,有曲牌200多种。唱腔结构为板腔体,主要有“慢板”“二八”“流水”“飞板”四种板式。音乐与唱腔相对于宿州、阜阳等地有着较为鲜明突出的特征。亳州淮北梆子戏被称为“高梆”,因其“梆身”短于其他淮北梆子戏“梆身”3至5厘米,因此,击打出的声音较为亮脆,特色十分突出...
查看更多
乐亭大鼓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历史悠久、较有代表性的曲艺形式,广泛流传于京、津、冀及东北等地,与皮影、评剧并称“冀东三枝花”。相传,乐亭大鼓于1845年前后起源于河北乐亭、滦州,后经几代艺人传承发展,博采诸传统说唱艺术之长,吸收当地民歌、戏曲唱腔,形成了独特的唱腔、板式,至今约有200多年历史。 乐亭大鼓用乡音演唱,演出时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人分持三弦、铁(铜)板、鼓等乐器伴奏,既能说长篇大书,也能唱集锦小段,既可演唱传统古典,也可演唱现时当代作品,内容丰富...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