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10-02   星期四   农历八月十一   秋分 秋分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抢花炮是一项集祈福祭祖、竞技娱乐为一体的传统体育活动,起源于壮族先民放炮还愿酬神的仪式,广泛流行于广西南宁市邕宁区及周边地区。 当地民众认为“花炮”象征着福气,抢到花炮者会获得天神赐福,人丁兴旺,故壮族抢花炮在当地受到民众热烈追捧。壮族抢花炮以家族为单位分队竞技,不限队伍、人数及性别,举办时间因地而异,将花炮送至指定地点的参赛者视作胜方,即为炮头,来年的抢花炮活动便在炮头所在的村坡举行,并由炮头组织的炮组负责。抢花炮前,村中百姓需先举行祖先祭祀仪式,祭...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乌审走马竞技,是以乌审马为载体形成、发展的传统体育项目。乌审马,蒙古马品种之一,产于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是一种耐力型良种马,体型秀丽、体质结实、性情温顺、反应灵敏,抗逆性强,善于在沙地里行走,尤其擅长走侧对步,经过驯养,能成为出类拔萃的好走马。现该项目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及其周边地区。当地在清代就已盛行走马竞技风尚,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乌审走马竞技,不仅要比流水般的步伐,还要比速度,且须经三轮比赛,才可决出名次。比赛中,每一匹走马必...
查看更多
布依族武术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布依族武术,是布依族人民以强身健体、守护家园等为目的一种群众性传统体育项目。它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并经数代传承人积淀、发展而成,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广泛流传于贵州省的布依族村寨,尤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最为典型。 安龙县武术氛围浓郁,70%以上的村寨流传布依族武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因预防匪患、保家护院和舞龙舞狮等民俗之需,布依族村寨青壮年大都会武术,上至耄耋老翁,下至稚幼童子,人人都会几套拳脚。 布依族武术有开口拳、插虎拳等拳术和单头...
查看更多
青城武术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青城武术是发源并流传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地区的武术拳种总称,是中国古代武术四大门派之一。它源自汉朝,历史悠久,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现以成都地区、汶川县、泸州、重庆开县为主要流传地,并辐射至国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青城武术秉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合道家“动功功法”与古羌文化,吸收各派武术精华发展而成,是一个理法精深、体用兼备、系统完整的武学体系。它受山区地形影响,手法多于腿法,器械多用短兵,以剑法、拂尘、鞭杆为代表。剑法中七星剑、八仙剑、啸...
查看更多
莫家拳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莫家拳,广东“五大名拳”之一。清乾隆年间形成于广东,传承至今已有九代,近300年的历史。莫家拳源于广东惠州,流传于东莞,发展于广州,影响中国广大地区,传播于世界各地。 莫家拳攻防结合,手法紧密;拳势勇猛,刚劲有力;步法灵活,脚法较多;长短结合,身法多变;单枝先行,动静相间。它既有南拳发力深沉、手法多变的风格,又有北腿以技取胜之功。其内容体系完整,主要涵盖技术体系和伦理体系两方面内容。技术体系方面,莫家拳有拳术套路39套、器械套路27套、对练4套、桩法5套...
查看更多
岩鹰拳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岩鹰拳是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独有的拳种。它源于清末杜心五先生的鹰爪擒拿术,由其传人结合多年的习武经验,提炼、模仿湖南山区岩鹰的格斗特长和勇猛灵活的生性形态,研习整理而成,至今已有百年以上历史。其流布地域以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为核心,辐射至广东、云南、江西、湖北等省,海外亦有分布。 岩鹰拳属象形拳种,以岩鹰出巢、觅食、翱翔、游猎、捕杀、擒拿、格斗等形象为动作摹本,武术特色鲜明。其拳术套路完整,含4段82式,韵律顺畅,虚实结合;结构合理、特点突出,注重贴身近战和短...
查看更多
巫家拳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巫家拳是清代巫必达定居湖南湘潭期间,将当地流传的洪拳与养生功法十六锭金熔于一炉,创立的一种集练、养、打三者于一体的技法体系。自开宗立派以来,已传承七代,历200余年,位居湖南四大名拳之首。现该拳主要流传于湘中、湘东、湘北等地,以发源地湘潭最为集中,传承群体最多,世代有名手,影响力最大。此外,福建、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也有分布,并辐射到海外多个国家。 巫家拳力法称“摇篮力”,步法以寒雀步、三叉步为主,变换灵活,活动范围小。巫家拳含三叉六肘、掐吊六肘、摆门六...
查看更多
少北拳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少北拳,是一个源于少林又有其自身特点的拳种。它由明末清初临济武僧觉空与山东张大奇所传,至今已经八代。它主要流布于辽宁锦州、沈阳、大连等地,北京、河北、山东等省市亦有流布。近年来,随着发展,远播至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少北拳基本内容统称“双功四术”,即九术功、六根功(含八部短拳)两大基本功和拳术、器术、功术、巧术四大术部。拳术由长拳、短打、破拿、巧遁4部25套拳法组成;器术包括古代战场十八般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拐棒棍节、流星弓”等八大类武器二...
查看更多
无极拳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无极拳产生于清代中期,相传由江南乐符人刘仙岛所创,后传入天津,经历代传人发展,成为技术体系完备的拳种,现主要流传于天津市各区,在河北、辽宁、北京、山东、广东等地亦有流传。 天津是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就是京师门户,军事重镇,外连渤海,内连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明清时期,由于朝廷在津设“武科场”,加上运河漕运、海关口岸繁荣,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浙江、苏闽等地武林豪杰与船户、商贾、官吏进津者颇多。他们“以拳谋生”“以武会友”“以武结社”,云集定...
查看更多
嘎百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嘎百福,为苗语音译,是嘎百福歌的简称,意为“成串的圈套歌”,是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人民用苗语说唱的最具代表性的曲艺形式。嘎百福主要流传于贵州的雷山、台江、剑河、凯里、丹寨、榕江等县市,核心区为雷山县、台江县和凯里市。其产生年代无文字记载,从曲目内容推测,至少有300年历史。 嘎百福以说、唱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表演时不用伴奏,采用一人自说自唱,或一人说、二人对唱的方式。其说唱的音乐旋律为二句式结构,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重复,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模仿。表演者用...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