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10-02   星期四   农历八月十一   秋分 秋分
搜索
天门渔鼓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天门渔鼓是以天沔方言演唱,且说白、说唱相间的曲艺形式,广泛流传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的天门、仙桃、潜江、监利、洪湖、江陵、汉川、京山等地。它形成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由道教的道情与江汉平原的民间曲调结合发展而来。 天门渔鼓唱腔丰富,有平腔、悲腔、鱼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五大主腔,可演绎各类人物,准确表达各种情绪。它有完整的曲牌体系和一整套规范的程式。其唱词为五五七五句、七字句和十字句;语言来源于大众话、歇后语和俏皮话,具有荆楚文化的韵味和江汉平原方言的特点,朗...
查看更多
屯留道情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屯留道情又称“道腔”或“渔鼓”,是主要流行于晋东南地区屯留、长子及潞城、长治、壶关一带的曲艺形式。因其早期演唱时多采用道教音乐元素,演唱腔调与寺庙讲经传道时给人的听觉感受基本相同,故称为“道腔”,后称作“道情”。据推算,在清代光绪年间,屯留道情就已盛行于屯留、长子一带,至少已有140年历史。 屯留道情的表演形式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采用屯留方音。多为单人演出。演出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或坐或站地说唱。后以单钹替代了渔鼓,左手持简板,在小指上挂一扇小钹(又称...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霞尔巴贡是祈祷五谷丰登和吉祥平安的藏族传统戏剧,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的麻布加乡拉东和尼白两村。萨迦县位于日喀则市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南岸,县城距日喀则市150公里。全县地形地貌以高山、谷地为主,经济结构以农牧业为主。萨迦是后藏地区的文化重地,藏传佛教萨迦派主寺萨迦寺就在这里。 霞尔巴贡在西藏早期“十明学”实践中产生,起源于藏王赤松德赞时期,讲述了赤松德赞兴建西藏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的过程。百年前,萨迦寺僧人白琼昂布将其整理...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俄罗斯族踢踏舞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塔城市的传统舞蹈。塔城位于我国西北部,与中亚哈萨克斯坦接壤,距巴克图口岸12公里,是我国俄罗斯族人口最多的城市。 俄罗斯族踢踏舞突出反映了俄罗斯族热情豪放、能歌善舞的性格和审美情趣,是俄罗斯族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喜欢的娱乐形式之一。俄罗斯族踢踏舞一般在各种节庆、礼仪和公众聚会场合表演,男女老少踊跃起舞,具有较强的群众参与性。它的动作丰富多彩,舞步节奏变化层出不穷,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分为单人、双人、三人...
查看更多
苗族古瓢舞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苗族古瓢舞,苗语名“gix hab(格哈)”,汉译为“古瓢舞”,是一种以古瓢琴为乐器领舞的传统民间舞蹈。它主要流传于黔东南、黔南“百鸟衣型服饰”支系苗族居住区,以丹寨县雅灰乡的雅灰、送陇为核心区,辐射至雷山县达地乡也蒙、古月,榕江县摆贝,以及黔南州三都县都江镇羊福片区、巫不片区、坝街片区等地的苗寨。这里环境优美,山高坡大,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苗族古瓢舞文化。 古瓢舞的主要道具古瓢琴是用泡桐木制作的,以牛筋为弦,用马尾或棕丝做弓。它有两根琴弦,可以发出8个与当地...
查看更多
壮族打扁担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打扁担,壮语为“打鲁列”,是以扁担和板凳等作为舞具,模拟农业生产劳动的壮族传统舞蹈。壮族打扁担广泛流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马山、上林、大化、东兰、南丹等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为其核心传承地区。 壮族打扁担历史悠久,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清代道光年间《白山司志》均有相关记载。壮族打扁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男女老少均可表演。每逢春节、三月三,都安县的壮族男女老少,就会在屋檐下、广场上、晒谷坪欢快地跳起打扁担舞。舞蹈动作质朴...
查看更多
多耶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多耶”是侗语的谐音,汉译为“踩歌堂”,是侗族代表性的一种无器乐伴奏、边唱边跳的集体性歌舞。它广泛分布于广西、湖南、贵州三省区交界地带及周边侗族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乡、丹洲镇、良口乡等13个乡镇,是其主要流布区域。 多耶历史悠久,起源于侗族先民的生产劳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邝露的《赤雅》和《大清一统志•柳州府》都有相关记载。根据舞蹈的场合,多耶分为耶堂和耶雕两类。耶堂为歌颂始祖、祭祀祈福的舞蹈,主要在祭祀场合举行,由德高望重者领...
查看更多
阴阳板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阴阳板,俗称“打阴阳”,是流传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的一种民间祭祀求雨舞蹈。它以阴阳五行和八卦学说为理论根源,集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形式于一体,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体现了鲁南一带农耕文化中神灵崇拜、祭祀娱神的民间信仰,以及当地人特有的审美追求。 阴阳板由一长一短两块柳木板相连,长板为阴,短板为阳,配有铜铃并绘有“阴阳鱼”图案。表演时,男女对角、人数各半,古时女由男扮,采用戴面具或者涂花脸的装扮。整个求雨祭祀队伍,少则数十人,多则上千人,最前方旗锣伞扇开道...
查看更多
佾舞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佾舞是古代用于祭祀仪式的乐舞,始源于西周时期的雅乐。佾者,列也,专指乐舞的行列。按照西周用乐制度,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用二。后用于祭祀孔子,为“释奠乐”中的乐舞。福建的佾舞,主要以福建省福清市为中心传承区域,影响遍及福州、漳州、龙岩等地。福清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隶属福州市,是一座置县1300多年的千年古邑。福清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十分重视儒家文化传承,拥有较多的礼乐遗产。 表演佾舞的童生称为“佾生”,分东西两班,八佾64人,六佾...
查看更多
泰兴花鼓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泰兴花鼓是发源于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广陵区南沙乡秦家楼并活跃在周边县市的一种传统舞蹈,因其可用道具红灯照明,又名“夜火灯”。 据《明斋真识·广陵韵事》记载推断,泰兴花鼓至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历经多代艺人演绎传承,于150余年前成熟。泰兴花鼓起源之初,民间艺人往往以一家、几家或同村人自行组合,靠“打花鼓”谋生,平时挨户演出,或在街头、村头、庙会、集场做广场表演,如逢豪门大户喜庆堂会,则在室内表演。 泰兴花鼓热烈、欢快,喜庆色彩浓厚,可单独舞蹈,亦可边跳边唱。无...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