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10-02 星期四 农历八月十一 秋分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2285)
机构
(1)
政策
(215)
资讯
(6376)
清单
(3477)
资源
(744)
学术
(1084)
百科
(4)
其他
(384)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六郎庄五虎棍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六郎庄五虎棍是北京市海淀区海淀镇六郎庄村承袭了200余年,融历史故事、舞蹈、戏曲和音乐为一体的传统民俗表演形式,是北京传统庙会活动进香献艺的重要内容。六郎庄村位于北京西北玉泉山脚下,南临万泉河,北依昆明湖,东临畅春园,位于著名的“三山五园”之间。该村始建于明代,历来有尚武好艺的传统。 六郎庄五虎棍,以民间传说“赵匡胤斗董家五虎”的故事为蓝本,在原有的8人之外又增加了马童和拉车两个角色。武场兵器有齐眉棍、梢子棍、长棒、短棒等,皆为木制,还有独具特色的藤牌和双...
查看更多
阿数瑟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阿数瑟起源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先民创造的葫芦笙打歌,后来加入了竹笛、小三弦等乐器,形成集歌、舞、乐为一体的传统音乐艺术。因尾曲中大多有“阿数瑟呢瞧着”等句,当地人称这种音乐形式为“阿数瑟”。该项目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临沧市的镇康县、永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凤庆县、云县,为彝族、汉族、傈僳族、德昂族、傣族、佤族所共享。 阿数瑟源于云南少数民族先民的葫芦笙打歌,表演时,由三弦、葫芦笙、笛子伴奏,演奏者边奏边舞,其余人跟随其后,围成圆圈载歌载舞。弦调,是阿数瑟...
查看更多
二胡艺术(江南孙氏二胡艺术)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江南孙氏二胡艺术是江南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之一,分布于长三角及江南广大地区,传承区域主要包括上海市(奉贤区、闵行区、松江区、青浦区、徐汇区等)、江苏省(南京高淳、丹阳、苏州、无锡、镇江等)和浙江省(杭州富阳、淳安、嘉兴、湖州、绍兴上虞、慈溪等)。 孙氏二胡艺术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一群散居浙北的流浪盲艺人和道士。后因社会动荡,艺人流动加剧,该遗产项目的传播区域不断扩大。19世纪末,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传至乐师、道士孙世荫,后在孙氏家族世代相传,并形成完整的传承谱系...
查看更多
朝鲜族奚琴艺术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朝鲜族奚琴艺术是主要流传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在黑龙江、辽宁以及其他省份的朝鲜族居住区也有传承。奚琴是朝鲜族拉弦乐器,又称“胡琴”“稽琴”“奚胡”等,相传是我国古代东北一带的奚部族创制的,故称“奚琴”。 据史料记载,奚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到了15世纪,奚琴已成为朝鲜民族代表性的传统乐器,在演奏技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奚琴由琴筒、琴杆、弦轴、千斤、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目前中国朝鲜族舞蹈...
查看更多
鼓吹乐(武家鼓吹乐棚)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武家鼓吹乐棚,是集音乐、打击乐与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演艺形式,由武家民间鼓乐班世代相传,现在主要活跃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及其周边地区。林甸县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松嫩平原北部,北邻齐齐哈尔,西与世界著名的丹顶鹤之乡扎龙自然保护区相邻,东有广阔无垠的大草原,居住着汉、蒙、回、满、苗、布依等民族。 鼓吹乐与人们的劳作和生活密切相关,每逢红白喜事、岁时节庆或开业开市等重要活动,大家都会邀请鼓乐班表演,烘托气氛。武家鼓吹乐棚的精髓是“老”“美”“全”“花”。 “老...
查看更多
阿柔逗曲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逗曲”藏语俗称“喜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藏族民间歌曲,其曲调独特,节奏缓缓如流水,生活气息浓厚。阿柔逗曲主要流传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阿柔乡及其周边乡镇村落。阿柔乡海拔3000米,位于县东南部,西距县城25公里。乡境东邻峨堡镇,南接默勒镇、多隆乡,西连八宝镇,北靠走廊南山与甘肃省民乐县为界。 “逗曲”意为相互对歌,是藏族群众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为了排遣放牧时的寂寞而形成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他们利用放牧闲暇,男女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相互对答,相互逗...
查看更多
甘州小调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张掖古称甘州,甘州小调是流传于甘肃省张掖市的民间音乐。张掖绿洲位于千里河西走廊腹地、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交汇点上,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龙首二山,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横穿全境,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 据考证,甘州小调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东灰山人的音乐。公元4-5世纪时,北凉王沮渠蒙逊吸收龟兹、胡羌及汉族音乐,创造了《秦汉乐》,后又改编为《西凉乐》。唐朝时《西凉乐》进一步发展,成为宫廷“十部乐”的主要曲目之一,后发展成《甘州大曲》,从《甘州大曲》又...
查看更多
独龙族民歌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独龙族民歌又称“曼祝”,是独龙族在漫长的繁衍生息历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该乡地处贡山县西部,东邻贡山县丙中洛乡、茨开镇,西南连担当力卡山,北接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洛乡。 独龙族民歌可分为劳作歌、习俗歌、祭祀歌、情歌、儿歌、颂歌等类型,审美情趣独特,是独龙族民众在生产生活中表达情感、传递诗意的基本方式之一。独龙族的劳作歌很丰富,春耕播种时唱《播种歌》,秋收打场时唱《收粮食歌》,妇女织布有...
查看更多
疍歌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疍歌是疍民演唱的民歌,以粤语疍家话演唱,在疍民聚居地世代相传。疍民是传统社会以船为家、以水为生计的特殊群体,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东南沿海及一些河流地带。三亚地区的疍民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南海社区、榆港社区及海棠区藤海社区等3个港口渔村,共约15000人。 海南疍歌亦称“咸水歌”,起源于疍民的海洋生活和捕捞习俗。海南疍歌内容丰富,词体规整,结构紧密,艺术性强。它的曲谱多样,曲体结构非规整性,节奏多变,同宫系统的调式转换及远近关系转调方法...
查看更多
嘉禾伴嫁歌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伴嫁歌是集诗、歌、舞于一体的婚嫁风俗音乐,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风俗音乐之一,在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广为流传并辐射到周边的桂阳、临武、新田、蓝山、道县和宁远等地。 伴嫁歌是湖南省嘉禾县的传统民歌,发源于劳动号子和生活吟唱。嘉禾县境及周边地域凡有婚嫁,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会自发来到新娘子家伴嫁。无论“伴小嫁”或“伴大嫁”,参加活动的均为女性,分称“歌头”“伴头”“歌舞手”等。伴嫁歌舞结构完整,表演程序整饬,分“安席歌”“耍歌”“长歌”“舞歌”等。民歌界有“北有兰花...
查看更多
1
357
358
359
360
361
1229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