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9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廿六   
搜索
专题报道
大学生欲复兴顾绣    顾绣,源于明代松江府上海县露香园,以名画为蓝本,有“绣艺之祖”之称。然而,由于一直未找到合适的销售渠道,再加上后继无人,这门刺绣艺术近十年来日渐凋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近日,记者获悉,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赛扶团队的学生为拯救濒临失传的顾绣技艺,致信上海市政府,同时用所学的商业销售及推广知识为顾绣寻找新的出路,欲以学生的力量演绎“复兴顾绣”的传奇。   偶遇顾绣发现商机   “我们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到顾绣并被其魅力...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桃坪羌寨美丽依然   这是桃坪羌寨的一户普通人家,在三代人的努力下,他们家的“尔玛人家”家庭旅馆重新开张了。虽然说男主人外出采购,但他们希望用成员不齐的这张照片欢迎中外游客。  大地震距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生活还在继续。在前不久的灾区回访中,我心中最为牵挂的是:那些受灾的群众是否已经搬出帐篷?那些受损的村寨是否已经得到修葺?那些遭到毁灭性打击的羌族文化是否得以保护和传承?  如果说想了解羌族文化,那么最为直接的就是去羌寨走走,因为那里是羌族文化的“活化石...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北川羌绣放异彩   北川羌绣饰品受到游客青睐。  同羌笛、羌寨碉楼等一样,羌绣也是羌族的文化符号之一,它扎根于羌族古老和现代的生活中。尽管它曾经搭载旅游快车走出过大山,但是它还是主要存在于羌族男女的服饰上。地震过去近一年重返灾区,所见到的羌寨,都会看到这样一幕:众多的羌族妇女在忙着飞针走线。如今,羌绣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一项支柱产业。  北川震后第一家羌绣公司诞生  时间倒回到一年以前,对于家住四川省绵阳市的罗玲来说,北川在她的眼...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重返萝卜寨,见证新生活    “我是萝卜寨的!”一个小男孩朝我的镜头竖起大拇指说。一年过去了,地震给孩子们带来的惊恐慢慢淡去。  地震后萝卜寨第一次“巨变”,是全寨羌族妇女重新拾起羌绣。  2008年5月21日,余震不断,从汶川县城通往雁门乡萝卜寨的道路已经中断。在成都军区某团班长舒兵的引领下,我和两位同行从317国道徒步进入萝卜寨。作为震后第一批进入萝卜寨的记者,我们见证了当地人的团结坚强。  时隔一年,灾难的记忆在日渐模糊,萝卜寨人在重建家园中付出和...
查看更多
最后的释比
2009.05.12
专题报道
   一个释比就是一部羌族史。或许,即使没有地震,已经消逝的释比和日益稀少的继承人,也正在使羌人的文化和记忆,一环环地断掉。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在其中还是起了很大的加速作用。谨以此文献给震后幸存的羌人,献给羌人中―― 最 后 的 释 比   释比“下油锅” 余茂智 摄   羌族有一首流传千年的诗歌《择吉波格》,诗中唤做择吉波格的男子,智勇双全、仁义并重。而学习如何成为一名释比是他融会贯通、成为全才的最后一道关卡。释比在羌人心中就有着这样超...
查看更多
论坛
 古老的羌族将重新焕发生机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徐平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在映秀到北川这条断裂带上,地震重灾区和羌族聚居区完全重合在一起,本来就人数不多的古老羌族一下子损失了近1/10的人口,羌族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也在瞬间化为乌有。在国家、社会和对口援助省市的大力帮助下,灾区羌族人民开展了顽强的抗震救灾,生产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恢复,但无论是物质文化的重建,还是精神文化的重建,道路都将是十分漫长的...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汶川大地震周年纪念:北川羌文化的“草根坚持”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场大地震,令羌族及羌文化成为举世关注的话题。  作为中国唯一羌族自治县,北川在地震中遭受重创。特别是羌族博物馆等场馆的倒塌、数十位羌文化研究者、诗人及羌族民间艺术传人的遇难,令人叹息。   然而,就如同星火可以燎原,在北川,一批立志于文化保护的人在这块破碎的土地上苦苦坚守。  舞者王官全:羌文化的土壤在北川   在北川擂鼓镇板房区的文化中心再次见到王官全时,相比两月前...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千年古羌寨,在原生态与现代化冲突中涅槃     “萝卜寨不恢复原貌,就是死路一条!”当汶川雁门乡的萝卜寨村支书马前国表达这个愿望时,前来现场勘察的规划专家未置可否,“如果再按照老羌寨的结构来修复老萝卜寨,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为了能抗震,老萝卜寨只能有选择地复制。”另一方面,新建的萝卜寨采用了钢筋和混凝土等现代化的建材,目的就是增强抗震能力,但寨民们却普遍持反对态度。汶川地震将这个千年古羌寨全部震塌,使这个羌文化的标本突然失去。该如何抢救挖掘羌文化这个非物资...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北川羌绣已成“自救”首选产业          在北川,没有哪个地方比吉娜羌寨更能引人关注。无论是精神还是文化,这里都是一面重建的旗帜。  5月7日下午三点左右,北川羌绣培训室内,几位年轻的姑娘忙不停地飞针走线,姜春红今年27岁,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地震后为了照顾家里,她第一个办起了羌绣培训、展览、销售一条龙的产业,而陈莉则是她特意请来的培训老师。“从前大家都是随便绣,布料、工艺都不讲究,现在不一样了,要做出羌绣的文化味来。”这边几个姑娘忙着绣,那边...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羌寨文化,不会成为绝唱  萝卜寨的羌族妇女在家绣羌绣为新寨开寨做准备登上前往新家的客车,父亲整理着孩子的羌族服装  档案  地震中,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轰然倒塌,805件馆藏文物全部被埋;永平堡石砌古城墙、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石棺葬、无影塔等无不遭到毁灭性破坏;大量研究羌族文化的知名专家也在地震中遇难……绵阳市文物局局长王锡鉴等专家,在地震灾区羌族文化抢救和保护座谈会上,发出了呐喊:再不紧急抢救,羌族文化恐将成为千古绝唱!  “吉娜”,羌族传说中最美...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