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7   星期六   农历四月二十   谷雨 谷雨
搜索
八大处传说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八大处传说,是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含四平台)附近村庄的民众千百年来口耳相传的生活或发生于八大处地区的人、事、物等的美丽传说。八大处属于京西古道的一部分,是从西部地区进入北京城的重要通道。从隋唐至明清,该地区建有数十座佛教寺庙,形成了京西著名的寺庙园林区。南来北往的民众从此经过,带来了多元的文化,也提高了八大处传说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此传说的分布地域大致位于太行山余脉之小西山(翠微山、虎头山、青龙山)周围,包括八大处、刘娘府、陈家沟、板凳沟等区域,并扩展延伸...
查看更多
玄奘传说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玄奘传说是主要讲述唐代高僧玄奘一生传奇经历的民间文学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缑氏镇玄奘故里为中心的洛阳及周边地区,并辐射至巩义、宜阳、伊川等地。 玄奘(俗名陈祎),河南省偃师区缑氏镇人(古洛州缑氏县),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玄奘传说主要包括青少年玄奘故事30余种40多篇,西行求经故事20余种30多篇,东归故事30余种40多篇。这些传说塑造了玄奘矢志不移、追求真理、舍身求法的形象,保留了大量传统民俗和孝德文化观念。代表作品有青少年玄奘...
查看更多
女娲传说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女娲传说讲述了以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女娲为中心的系列故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与传说相关的一系列风俗传统,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南、甘肃、青海、陕西、山东、河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区。湖北十堰竹山县是女娲传说传承较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堵河流域的宝丰镇是竹山女娲传说的核心区域。宝丰镇女娲山一带的村民几乎都能讲述女娲传说故事,能演唱女娲的歌谣,与当地的女娲祭祀活动和与女娲有关的采莲船等民俗活动,共同构成竹山女娲传说多样化的传承实践场景。 竹山女娲传说流传久远。五代蜀杜光庭...
查看更多
老司城传说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老司城传说是流布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及其周边地区的口头传说。永顺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部,文化遗存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多彩,为老司城传说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永顺彭氏土司自五代彭士愁起,至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土归流止,世袭28代35任。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下溪州土司彭福石宠将治所迁到灵溪郡的福石城,即今老司城,史书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镇,百里之边城”的记载。老司城...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珠玑巷人南迁传说是发源于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的民间文学表现形式,主要分布于南雄市、粤港澳大湾区及广西部分地区,在海外也有流传。 珠玑巷人南迁传说主要讲述了南宋至元初,大批中原汉人因避战乱,长途跋涉翻越南岭到达南雄珠玑巷,随后陆续有186个姓氏先后130多次从珠玑巷出发,南迁珠江三角洲,开拓岭南传承华夏文明。影响深远的传说包括三大类。一是公元1131年,因天灾地动,贡生罗贵领衔珠玑巷33姓97户1000多人乘槎南迁,历经连州荔枝山逃难、南海破排等九死一生,最后...
查看更多
张骞传说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张骞传说是历代百姓对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不断进行加工、演绎,逐渐形成的民间文学表现形式,在我国分布较广,以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为中心和主要流传地域,扩展至丝绸之路沿线的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城固位于陕西南部,是西汉著名政治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出生地和归葬地。在城固,与张骞传说相关的遗迹有张骞出生地博望村、张骞墓、汉代石虎、古胡城等。 张骞传说表现了张骞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不屈不挠、凿空万里的顽强意志,持节不失、矢志不渝、重义守...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年保玉则传说,是以历史上生活在青海果洛地区的三大部族(简称“三果洛”)的产生、发展历史为题材的系列传说,主要流传于青海省果洛及相邻的四川省阿坝、甘肃省甘南和青海省玉树、海南、黄南等藏族居住地。年保玉则(又名“年保页什则”),又称“果洛山”,藏语意为“圣洁的松耳石峰”,位于久治县内,属巴颜喀拉山东南段的一座著名山峰,主峰海拔5369米,离久治县智青松多镇40公里,相传是三果洛的发祥地。 年宝玉则传说与三果洛的发展历史紧密相连,在整个安多地区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鄂温克族民间故事是鄂温克族世代相传、以口头表现形式传播的民族传统文化,涵盖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笑话等,是散文体和口述体的民间文学集成。鄂温克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族自治旗。 鄂温克族民间故事约有1000多个,包括勇武过人的英雄故事、驱魔降妖的神话故事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如太阳姑娘、白纳查、海兰察的传说等。这些内容丰富的民间故事伴随着鄂温克族的发展而广泛流传,是鄂温克人用自己特有的文化与天地自然及部族成员之间最深层次的...
查看更多
包公故事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包公故事是主要流传于安徽省合肥市的民间文学表现形式。合肥素称“三国故地、包拯家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宋代政治家包拯就出生在这里。因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勤政爱民,包拯被后人尊称为“包公”“包青天”。 自古以来,那些关于包公执法如山、铁面无私、清廉正直、严惩贪官、不畏权贵、为民申冤、料事如神的传说故事在合肥周边地区世代相传,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一些经典故事尤以包公家乡肥东县为甚,如《箭杆黄鳝马蹄鳖》《黑鲤香莲藕无丝》等。合肥至今仍保留有多处与包...
查看更多
仫佬族古歌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仫佬族古歌,是仫佬族民众集体创作的有关民族历史文化、生产知识的民间歌谣的总称。该项目广泛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四把等11个乡镇及周边的宜州、柳城等仫佬族聚居区。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也是仫佬族最大的聚居区,地处桂北九万大山中心南麓。宜人的气候和青山秀水赋予仫佬族丰富的生活情趣,岁时节令和文娱游艺民俗为古歌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仫佬族古歌最早可追溯到元末明初,明清时期已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几乎家家有歌本、村村有歌手...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