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6   星期五   农历四月十九   谷雨 谷雨
搜索
巴狄雄萨滚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巴狄雄萨滚”是苗语的音译,指在丧葬祭祖、消灾祈福、诉讼、求子、解决纠纷、和睦邻里等活动中,苗族祭司用苗语东部方言唱诵的民间文学类口传经文。祭司唱诵不同经文可以实现不同功能,期望以此帮助苗族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巴狄雄萨滚广泛流传于武陵山区以腊尔山脉为中心的3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尤以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保存得最为完整。松桃地处贵州省东北边缘,总人口74万人,苗族占比68.1%。 在深厚的苗族文化滋养下,凡是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苗族村寨,都有巴狄...
查看更多
都玛简收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都玛简收》是一部描述哈尼族美丽聪慧女子都玛简收出生、成长、谈情、遭遇逼婚、变成大树王回归天界、获取农耕历法的叙事史诗,是哈尼族流传范围最广泛、涉及人口最多的民间文学作品。它流传在操哈雅方言和豪白方言的哈尼族居住地区,包括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红河、元阳、金平等县,玉溪市元江县,普洱市墨江县、江城县,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绿春县哈尼族居住村寨为其核心流布区域。 史诗《都玛简收》分11个章节,共2487行,以都玛简收故事为线索,成功塑造...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赫哲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东北的三江平原,虽然没有民族文字,却有悠久深厚的民族语言文学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创造了独特的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嫁令阔是赫哲族民歌的总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佳木斯敖其、同江街津口、八岔及饶河四排赫哲族居住地。千百年来,赫哲人用嫁令阔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光明幸福的祈望。 嫁令阔多以固定曲调和即兴填词演唱为主,以口弦琴、舞蹈助兴为辅。歌唱爱情、向往光明美好、触景生情是其重要的主题和形式。它的歌词大多采用夸张、比喻、联想等艺术手法...
查看更多
崇明山歌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崇明山歌是崇明方言地区民歌和民谣的总称,流布在长江口沿江沿海地区的13个区、市,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当地操崇明方崇明山歌是崇明方言地区民歌和民谣的总称,流布在长江口沿江沿海地区的13个区、市,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当地操崇明方言的人口约有400万。崇明山歌的发源地和主要流传地是上海市崇明区和江苏省启东市、海门市。崇明居民主要来自江南吴语地区,也有部分因避战乱迁徙来的北方移民。崇明的母体文化是吴文化,在崇明岛上与外埠文化经过不断磨合形成新的地域文化...
查看更多
南闸民歌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闸民歌是主要流传于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南闸镇的传统民歌,在传承过程中,逐步辐射到白马湖四周百里方圆的湖泊水网地区。南闸位于苏北运河西岸,2018年因区划调整,属淮安区漕运镇。南闸民歌中关于运河题材的民歌,如运河船工号子类型,主要在运河西岸沿线传唱;劳动歌谣,如“姐儿香儿”等栽秧鼓系列民歌,多流传在湿地水田地区;而渔歌渔谣多分布在白马湖渔业生产作业区。 南闸民歌的主要曲目有“姐儿香儿”三句半五句半系列劳动歌、乡土情歌、乡土小调,《打条鱼儿三尺三》等渔歌渔谣...
查看更多
嘉禾伴嫁歌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伴嫁歌是集诗、歌、舞于一体的婚嫁风俗音乐,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风俗音乐之一,在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广为流传并辐射到周边的桂阳、临武、新田、蓝山、道县和宁远等地。 伴嫁歌是湖南省嘉禾县的传统民歌,发源于劳动号子和生活吟唱。嘉禾县境及周边地域凡有婚嫁,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会自发来到新娘子家伴嫁。无论“伴小嫁”或“伴大嫁”,参加活动的均为女性,分称“歌头”“伴头”“歌舞手”等。伴嫁歌舞结构完整,表演程序整饬,分“安席歌”“耍歌”“长歌”“舞歌”等。民歌界有“北有兰花...
查看更多
疍歌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疍歌是疍民演唱的民歌,以粤语疍家话演唱,在疍民聚居地世代相传。疍民是传统社会以船为家、以水为生计的特殊群体,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东南沿海及一些河流地带。三亚地区的疍民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南海社区、榆港社区及海棠区藤海社区等3个港口渔村,共约15000人。 海南疍歌亦称“咸水歌”,起源于疍民的海洋生活和捕捞习俗。海南疍歌内容丰富,词体规整,结构紧密,艺术性强。它的曲谱多样,曲体结构非规整性,节奏多变,同宫系统的调式转换及远近关系转调方法...
查看更多
仡佬族民歌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仡佬族民歌是仡佬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凝练而成的民间艺术形式,主要分布于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花桥镇、坪地场乡、青阳乡、五德镇、聚凤乡、龙井乡、龙塘镇、白沙镇。石阡深处贵州东北部腹地山区,居住着仡佬、苗、侗、土家等19个少数民族。仡佬族是贵州的世居民族,其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仡佬族民歌多以婚恋为主题,曲调各具风格,记录了仡佬族的社会发展、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民族情感和军事战争等信息,主要分为抒情类(含情歌、生活歌)、叙事类(含时政歌、仪式...
查看更多
独龙族民歌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独龙族民歌又称“曼祝”,是独龙族在漫长的繁衍生息历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该乡地处贡山县西部,东邻贡山县丙中洛乡、茨开镇,西南连担当力卡山,北接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洛乡。 独龙族民歌可分为劳作歌、习俗歌、祭祀歌、情歌、儿歌、颂歌等类型,审美情趣独特,是独龙族民众在生产生活中表达情感、传递诗意的基本方式之一。独龙族的劳作歌很丰富,春耕播种时唱《播种歌》,秋收打场时唱《收粮食歌》,妇女织布有...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萨玛”为门巴语,意为民歌,也是门巴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门巴族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主要流传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错那县吉巴门巴民族乡、麻麻门巴民族乡、勒门巴民族乡、贡日门巴民族乡和勒布办事处。错那位于西藏自治区南端,喜马拉雅山脉东南,是西藏的边境县之一。 千百年来,门巴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他们把改天换地的英雄业绩,灵云飘荡的奇思妙想和理想与追求、幸福与苦难,寄予在一首首诗歌、一篇篇故事、一个个舞蹈中,萨玛民歌因而成为门巴族民间文化的重...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