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子长唢呐是陕北独具特色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它起源于陕北民间,兴盛于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主要分布于子长市全境,并辐射至周边靖边县、吴起县、志丹县、安塞区、延长县、延川县、宝塔区等地。据记载,金元时期,唢呐从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并经改造发展,又被称为“喇叭”“大吹”,明代已盛传民间。 子长唢呐为大唢呐,演奏曲目以流传于民间的传统音乐为主。一般分为喜庆乐曲和苦调乐曲。喜庆乐曲用于结婚迎亲,曲调高昂欢快、喜庆祥和,主要有《得胜回营》《大摆队》等;苦调乐曲用于丧葬...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和硕特民歌是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的蒙古族传统音乐表现形式,除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以外,还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等地。 和硕特是我国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凡是举行节日仪式和庆典活动,和硕特人都要敬酒献歌,以营造喜庆气氛。唱出的和硕特民歌歌词、曲调,足以让每个赴宴者悦耳惬怀、兴致盎然。和硕特民歌的体裁以长调居多,种类多样,按照题材可分为历史叙事、祝福、生活风俗、爱情、思念、婚礼和赞马等。受方言、自然环境、民族习俗等影响,和硕特民歌形成了独特的艺...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新疆蒙古族短调民歌是新疆蒙古族人民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主要分布于新疆境内的蒙古族聚居区,包括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区额敏县、乌苏市,伊犁州昭苏县、尼勒克县等,尤其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最为著名。 温泉县蒙古族短调民歌的一部分是由长调民歌旋律简化发展而成的,另外一部分则是多民族交流融合的产物。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地处中国的最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毗邻,为多民族聚居区。在国内外各民族交流往来的过...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临清驾鼓,是在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世代相传的民间锣鼓艺术表现形式。目前,临清驾鼓活动区域以临清市为核心,辐射到周边的夏津县、冠县及河北临西县等地。临清市交通便利,南北文化在此交融。因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当地较为干燥,用鲁西牛皮制作的鼓皮韧性大,敲击起来鼓声洪亮。这些都为驾鼓文化在临清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临清驾鼓的演奏乐器包括鼓、点锣和筛锣,是一种纯打击乐合奏的艺术形式。目前,临清驾鼓的曲目主要有《点鼓》《老排鼓》《小排鼓》《二十八宿》《长鼓》《滚...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工布扎念博咚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世代相传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巴宜区林芝镇、布久乡、米瑞乡、八一镇、鲁朗镇、更章乡、百巴镇等地,以鲁朗镇和米瑞乡集中。林芝市巴宜区地处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距自治区首府拉萨406公里,主要居住着藏族、汉族、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其中藏族占多数,主要为工布藏族。工布藏族人民能歌善舞,形成了与工布扎念博咚相关的传统文化。 藏语中“念”的意思为悦耳好听,“扎念”即为声音悦耳的琴。扎念琴据传源于西藏自治区,具有久...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嵊泗渔歌,是以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为核心区,流传于舟山群岛一带的各种渔业歌谣的总称,是渔民在渔业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积累并世代相传的民间音乐。嵊泗县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处于长江口和杭州湾汇合处,海域面积辽阔,是中国最大渔场舟山渔场中心所在地。 嵊泗渔歌篇幅短小精悍,音乐风格粗犷高亢,运用朴实的口语化歌词,通过艺术手法,表现渔业劳动场景、渔区物候天象、渔家生活百态和渔民的精神、性格,具有鲜明的海洋特性。生产类渔歌有《捕鱼歌谣》《织网谣》《橹谣》《篷谣》《气象歌...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西码头百忍京秧歌高跷,是目前天津市民间出会中历史较为悠久、明确见于图文记录且传承有序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由西码头百忍京秧歌老会世代传承。该会成立于1819年,会址原在天津老城西北的西码头。西码头位于南运河南岸的西大湾子,是天津两大码头之一,也是南运河上最大的码头,人烟稠密,街面繁荣。西码头百忍京秧歌高跷展演,最早见于19世纪绘制的天津《天后宫行会图》。天后宫行会是天津民间文艺表演的争妍斗艳之地,西码头为出奇制胜,将地秧歌与高跷腿子相结合,形成了今天的百忍京...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乌拉满族秧歌是流传于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的满族传统舞蹈。乌拉街满族镇是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海西女真扈伦四部的乌拉部都城和清代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所在地,文化底蕴深厚,是满族文化保存较为完好的区域之一,满族风情浓郁。 乌拉满族秧歌是满族传统歌舞与萨满祭礼歌舞的结合与延续,主要包括两种秧歌形式:一是蕴含东北民族踏锤舞基因,具有乌拉本土特色和民俗符号的民俗秧歌;二是具有乌拉萨满文化典型元素的萨满秧歌。表演时,队伍前设领队1人,手持马叉上下舞动,指挥...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徽州板凳龙是主要流传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的传统舞蹈表现形式,因龙身由一条条特制的板凳首尾相连而成,故名“徽州板凳龙”,以流口、汪村、鹤城等3个乡镇为其核心传承区域。 徽州板凳龙就地取材、参与性广、气势恢宏、动作简单、寓意深远。徽州板凳龙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长度各村各不相同,一般为一户一节,村庄越大,龙身也就越长。龙头与龙尾由祠堂族长请专业匠人制作,龙身部分则由村民各自负责。龙身板凳一般用杉木板制成,长1.5米,宽20厘米。凳面首尾两端各凿有圆形洞眼,一...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王贵武龙灯是主要流传于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的一种大型集体民间传统龙舞。它将武术与舞龙相结合,“以文育武、武中谋术、术里创龙”,故得名“武龙灯”,主要在春节以及其他大型庆典活动时表演。黄石王贵庄和大冶湖周边地区为其核心流布区,后逐步延伸至黄石市、大冶市的广大城乡和鄂东南地区。 王贵武龙灯的特征主要凸显在“武”字上,是一种将传统武术的“武之功”与龙灯表演的“舞之艺”完美融合的龙舞。每到农闲时节,当地民间便组织青壮年劳动力练习王贵武龙灯。王贵武龙灯队由3条巨龙组成...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