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77)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793)
清单
(5305)
资源
(1085)
学术
(1842)
百科
(6)
其他
(4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鼓舞(彝族花鼓舞)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彝族花鼓舞,彝语称“者波必”,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塔甸、富良棚、岔河、甸中、大龙潭等乡镇,并辐射至毗邻区县。 据明代中期彝文古籍《笃慕拢细则兜》记载,彝族花鼓舞源于彝族共祖阿普笃慕历经滔天洪水、主持六祖分支、开疆拓土、四方迁徙的历史记忆。随着当地的文化交融,彝族花鼓舞歌谣吸收了汉族的花灯调元素,表演形式更加丰富。该舞过去主要在丧葬祭祀活动中表演。老人过世,主家要请“毕摩”主持丧葬活动,并请花鼓队表演花鼓舞,意...
查看更多
灯舞(吉水鳌鱼灯)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吉水鳌鱼灯是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盘谷镇谷村流传数百年的民间舞蹈。吉水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誉为“文章节义之邦,戏曲灯彩之乡”。谷村地处吉水县西北,距县城30多公里,是江西省第一大村。1628年,谷村人李邦华任兵部尚书。时值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关外清兵虎视眈眈,为全心治军,李邦华将家眷送回故里。崇祯皇帝感其忠心,赏赐鳌山灯彩给李邦华家眷玩赏,自此,该项目在谷村流传。 吉水鳌鱼灯舞由鳌鱼、麒麟、狮子、黄龙4种灯舞组合而成,寓意为四季平安、四季吉祥。它气势华贵高雅...
查看更多
灯舞(五虾闹鲇)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五虾闹鲇又称“五虾闹年”,俗称“虾子灯”,是源自水乡生活场景的传统灯舞,以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城区、洪湖市、江陵县、石首市、监利县等地为盛。荆州境内水系发达,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湖库塘堰星罗棋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为五虾闹鲇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虾闹鲇将荆楚灯彩工艺和吹打民乐相结合,是当地水乡年节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主要道具虾子灯和鲇鱼灯,用竹篾扎制、绸布裱糊彩绘而成。虾身用活节逐节联成,可弯曲扭动,内栓有多只小铜铃,舞动时能发出响声。鲇鱼的鱼头...
查看更多
萨吾尔登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萨吾尔登是卫拉特蒙古族四部之一的土尔扈特部世代相传的自娱性民间舞蹈,是融歌、乐、舞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也有分布。额济纳旗地处我国边境,是内蒙古面积最大的旗,居民以土尔扈特蒙古族为主体。 萨吾尔登无固定场地,参与人数、性别、年龄不限,是土尔扈特蒙古族最主要的休闲娱乐文艺活动之一。它不像其他舞蹈那样对节奏、节拍、旋律与动作的融合和整齐划一有特定要求,可以根据个人掌握的舞蹈套路和技能,自由组...
查看更多
湘剧(涟源湘剧)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涟源湘剧是湘剧的一个独立分支,成长于“南屏五岭之巨,北仗雪峰之险”的湘中古梅山地区,流布于今湖南省娄底、双峰、涟源、冷江、新化、新邵、安化、湘乡、宁乡等市县。涟源位于湖南中部,地处山峦绵亘、林木葱茏的雪峰山脉东南麓,五代时为“旧不与中国通”的梅山地区。宋代章惇“开梅山”后,湖湘文化随同客家人进入梅山。 湘剧为多声腔剧种,拥有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四大声腔。清代康熙初年,湘剧从长沙传播到涟源,受当地方言和梅山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声腔高亢激越、表演粗犷激昂、故...
查看更多
豫剧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豫剧是中国传统戏剧剧种之一,它产生于黄河文明的丰厚土壤中,是在河南梆子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声腔剧种,在新疆各地均有分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为新疆的省级剧团。根据《中国戏曲·新疆卷》《中国豫剧大辞典》所载,豫剧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新疆,逐渐形成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群众共创共演的艺术特色。 新疆豫剧除保留豫剧的独特艺术风格外,也吸收了新疆本土及全国各地的优秀文化元素。它与中原豫剧一脉相承、同宗同脉,但在音乐、表演等方面又别具一格。1954年,豫剧...
查看更多
碗碗腔(渭南碗碗腔)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碗碗腔,是陕西省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小铜碗,故名“陕西碗碗腔”,主要流传于陕西渭南和西安、户县、绥德、米脂、洋县、西乡等地,在临近的山西孝义,河南灵宝、陕县、卢氏,甘肃兰州也有流传。碗碗腔在陕西分东、西、南、北四路,陕西东府即今渭南市临渭区和大荔县的碗碗腔被称为“东路碗碗腔”,较有代表性。 渭南碗碗腔属于板腔变化体,主要板式有慢板、东路板、慢紧板、紧板、飞板、二八板等,特色唱腔有彩腔和叠腔等十多种。它主要以月琴、碗碗领奏,板胡、硬弦(二股弦...
查看更多
黄梅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主要流传于湖北省和安徽省,在其他省区也有流传。黄梅戏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 黄梅戏唱腔醇美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其声腔分主腔、花腔、三腔三类,主腔是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音乐伴奏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了“人声帮腔”“三打七唱”等阶段,1949年后正式确立为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黄梅戏的表演具有质朴细致、清新自然、富于...
查看更多
采茶戏(吉安采茶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吉安采茶戏是主要流传于江西省吉安市的传统地方剧种,又名“花鼓班”(一名“花鼓灯”)“三脚班”,起源于明初,形成于清末。吉安旧称“庐陵”,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罗霄山脉中段,自古人杰地灵,从唐宋至明清,有进士3007人,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解缙等历史名人均诞生于此。 吉安采茶戏由吉安的花鼓灯与三脚班合流而成,同时借鉴、吸收了湘剧、京剧以及新余花鼓班的剧目、曲调和表演等。唱腔曲调主要是花鼓采茶调和川调。往往据戏定名,一戏一曲,有曲调110余种、曲牌50...
查看更多
茂腔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茂腔源于明中叶的“姑娘腔”“肘鼓子”,是主要流传于山东省的传统剧种。青岛市黄岛区(原胶南县)的泊里、董家口是茂腔的发源地。茂腔在这里形成以后,深受民众欢迎,很快就传播到藏马、大村、海青、宝山、王台、灵山卫等乡镇。 黄岛区的茂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声腔婉转悠扬,女腔尤为突出,极富感情色彩;唱词多方言俚语,浅显易懂,诙谐有趣;剧情多取自日常生活,深受民众喜爱,民谣“冒肘鼓一唱,饼子贴在锅沿上,锄头锄到庄稼上,绣花针扎在指头上”,道出了茂腔的艺术魅力。黄岛区的茂...
查看更多
1
1330
1331
1332
1333
1334
1778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