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77)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793)
清单
(5305)
资源
(1085)
学术
(1842)
百科
(6)
其他
(4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阳戏(酉阳土家面具阳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酉阳土家面具阳戏是一种民间仪式戏剧,又名“脸壳戏”,广泛流传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及其周边地区。目前较为活跃的阳戏班社主要集中于酉阳铜鼓镇清泉村、铜西村、车坝村,小河镇小岗村、桃坡村,宜居乡沿峰村等地。 酉阳土家面具阳戏从傩愿戏派生而来,演员全部为男性,除旦角外,大都用白布包裹面部,斜戴木质面具,主要通过肢体语言和念唱对白塑造人物、演绎剧情。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独特的程式和套路,富有野趣,别具一格。演出内容主要是反映人伦物理、神话传说等劝人向善的故事...
查看更多
阳戏(贵州阳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贵州阳戏是在民间祭祀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传统戏剧形式,民间基础深厚,在贵州省各地均有分布,正安县、绥阳县、福泉县、罗甸县、黔西县为其核心流布区域。 贵州阳戏由内坛和外坛两部分组成。内坛以祭祀酬神为主,具有还愿性质,外坛主要是演戏,以娱人纳吉为主。剧目大体分三类,第一类正本戏是掌坛师请神、送神的法事科仪,没有故事情节;第二类是科仪夹戏,介于科仪和戏剧之间,有简单情节和道白;第三类是戏曲化程度较高的剧目,内容丰富,有大戏小戏之分,大戏要演多日,小戏则几十分钟。剧目...
查看更多
乐亭大鼓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历史悠久、较有代表性的曲艺形式,广泛流传于京、津、冀及东北等地,与皮影、评剧并称“冀东三枝花”。相传,乐亭大鼓于1845年前后起源于河北乐亭、滦州,后经几代艺人
传承
发展,博采诸传统说唱艺术之长,吸收当地民歌、戏曲唱腔,形成了独特的唱腔、板式,至今约有200多年历史。 乐亭大鼓用乡音演唱,演出时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人分持三弦、铁(铜)板、鼓等乐器伴奏,既能说长篇大书,也能唱集锦小段,既可演唱传统古典,也可演唱现时当代作品,内容丰富...
查看更多
单弦牌子曲(含岔曲)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单弦牌子曲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形式。它源于北京,是在流行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单曲体岔曲基础上,经过近百年的演唱实践,至清末逐步发展而成的,有枣核儿、腰截、牌子曲三种曲体样式。现今流行于大江南北,尤盛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同时在东北、西北、中南、江浙等地区也有分布。 天津单弦牌子曲主要以八角鼓和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后经发展,乐队伴奏增加了扬琴,使得伴奏乐色更加丰富饱满。其作品取材内容广泛且与时俱进,民间故事、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时代故事均是其演唱题材,代表作...
查看更多
太极拳(孙氏太极拳)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于20世纪初创立的著名太极拳流派。他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身数十年研究与实践,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家之拳冶为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提出了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形成了以体用兼备为特征,以完备人的良知良能为目的的武学体系。孙式太极拳在全国各地较为普及,远播海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习练者众多。 孙式太极拳有完备的武学思想及理论技术体系,卓尔不群,自成一家。它讲究三拳合一,认为形意、八卦、太极互补、互融,共同构成不可分割的武学整体...
查看更多
太极拳(孙氏太极拳)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孙氏太极拳,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它由河北省保定人孙禄堂先生融合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创立而成,是近现代影响广泛的太极拳流派之一,深受群众喜爱。河北省保定市为其核心流传区域,全境习练者达9万余人,其中以望都县普及率最高。此外,该拳广泛流传于全国各省市,并远播海外。 孙式太极拳有97式动作,习练要领为高架活步、柔缓圆活、步法进退相随,运转开合相接。它具有三大典型特征:其一,高架活步,这是其最本质特点。走架时重心无上下起伏、无左右晃动,通过活步使重心不断地在...
查看更多
太极拳(吴氏太极拳)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吴氏太极拳是中国五大太极拳流派之一,由吴鉴泉宗师定架于上海,
传承
至今已逾150年。习练者以上海为基地,辐射至全国各地乃至海外。 吴氏太极拳具有功架紧凑、松静自然、连绵不断、招势严密的特点。每个动作似停非停、将展未展,肢体配合严密,实腿转换,节节贯穿,小圈转关,表现出吴氏太极拳特有的轻灵沉稳的特点。它强调身心自然,走架松而不懈,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养练双修,表现出平缓、宁静、绵绵不断的运动特点。行拳匀速,一招起势,直至收势,不可间断。因其身法独特,使得动作有...
查看更多
梅花拳(梁山梅花拳)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梁山梅花拳,是清嘉庆年间由中国传统梅花拳第十世师祖王法胜祖孙三人并纳梁山好汉武功而形成的一个武术拳派。它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以山东为核心
传承
区域,遍布内蒙古、甘肃、陕西、湖北、江苏等20余省(区、市),并远播至海外20余个国家和地区。 梁山梅花拳具有完备的武术技法与系统的理论体系。它在
传承
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和内功五大传统梅花拳基本功法的基础上,又创新了内家拳72路和与梁山好汉武功相融通的拳械套路18套。梅花桩步分为“大、顺、拗、小、败”五势;技击手...
查看更多
摔跤(沈阳北市摔跤)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沈阳北市摔跤,源于满族的布库,20世纪20年代兴起于沈阳北市场。当时全国摔跤界高手纷纷来沈切磋跤技,使北市摔跤技艺不断提高,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跤法。它以沈阳北市场为中心,传播至全国各地,后随华侨迁居,传播至周边邻国及东南亚各国。 沈阳北市摔跤将满蒙传统摔跤技法与辛建候形意拳精髓结合起来,创建了武术加跤的新摔跤方法,使其摔跤动作更为漂亮,观赏性更强。其技术含量高,包含36个大绊,有勾、别、揣、扦、靠、掏、耙、踢、拧等技法,根据抓跤衣部位不同、对方身体角度和用...
查看更多
八极拳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八极拳从明末开始流传,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它遍布我国20多个省市,并远播海外40多个国家,是一项极受人们喜爱的武术拳种。 八极拳是内外兼修,意形俱练的功夫,具有理论与实践动作相结合的完整体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习练方法自成一家。它在技击理论上,攻防关系上,以及刚与柔、劲与力的辩证关系上,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和理论。它讲究外动必发于内,内动必形于外;练内注重精气神、意气力的结合;练外注重四肢百骸协调统一。技术特点上,以技击之道为核心,有机结合意、气、力,以意...
查看更多
1
1332
1333
1334
1335
1336
1778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