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7412)
机构
(2)
政策
(223)
资讯
(4736)
清单
(441)
资源
(571)
学术
(1299)
百科
(0)
其他
(140)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民间社火(新疆社火)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新疆社火是由舞龙、舞狮、威风锣鼓、秧歌、霸王鞭、跑旱船、太平车、大头娃娃、高跷、抬阁、回族宴席舞、哈萨克族黑走马、维吾尔族麦西热甫等表演形式组成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新疆社火在新疆各个地区都有分布。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的玛纳斯县、吉木萨尔县、昌吉市是新疆重要的农耕区和丝绸之路重镇,新疆社火在以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三地最具代表性。 清代乾隆年间,社火随军屯、民屯政策带到了新疆;清嘉庆时期,社火成为昌吉一带春节期间主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清光绪年间,新...
查看更多
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养生法)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知自然、适应自然的知识和行为体系,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养生法是顺应二十四节气相关理论和实践的一种中医非药物养生和治疗方法。 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养生法相传为唐末宋初时期我国著名的道教养生家陈抟老祖(陈希夷)所创。在明代铁峰居士所撰《保生心鉴》、明代罗洪先所撰《万寿仙书》、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中都有完整记载。原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名老中医周潜川先生约在20世纪30、40年代得到青城山赵炼师的传授,并传给山西徐一贯、杨凯等,再传至张明亮,后经张明...
查看更多
藏医药(索瓦日巴——藏医有关生命、健康及疾病的认知与实践)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索瓦日巴是基于藏民族
传统文化
产生的认识生命现象、疾病规律、调养对策的一种知识和实践,在适应高原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创造和发展,并世代相传,是藏族五明文化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五省区的藏族居住区,以青藏高原的农牧区为核心传承区域,有南北两大流派。随着藏族文化的传播,逐步辐射到内蒙古、新疆、北京等地,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索瓦日巴以苯教医学为理论根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完善。到公元8世纪,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
查看更多
针灸(赵氏雷火灸)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赵氏雷火灸是用祖传秘制的雷火灸条,按照经络皮部辨证,运用“以面罩位带穴”的治疗理念,结合独特灸法治疗疾病的一项中医疗法。 重庆是赵氏雷火灸的主要流布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水丰沛,多江汇流,易形成雨雾、潮湿、闷热、多雾天气,湿气较重。夏热冬冷加之潮湿的气候,导致重庆人易受寒湿之邪侵袭,多发风寒湿痹症。重庆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具有优良的生产性能,生长的药物、植物和动物十分多样,因此雷火灸材料来源丰富、质量上乘,是赵氏雷火灸能在这一地区传承发展百年的因...
查看更多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达仁堂牛黄清心丸制作技艺)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牛黄清心丸为传统名贵中成药,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在《金匮要略》“薯蓣丸”的基础上,加入牛黄、麝香、冰片、羚羊角等药而成,具有“清心火、祛湿热、健脾益肾、活血化瘀、安神定志、养生延年”的功效。达仁堂牛黄清心丸制作技艺即针对该药物的传统知识与实践。 “薯蓣丸”最早记载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以补虚为主。后经宋代名医加减化裁而成“牛黄清心圆”,收录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为经久不衰的效验名方。传至清代又经太医院调...
查看更多
中医诊疗法(张氏经络收放疗法)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张氏经络收放疗法是运用特有手法点按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始于清末,由张二春先生创立、其子张德文先生完善、其孙张中有先生从发源地河南省偃师区弘扬到新乡市,至今已历6代120余年。该遗产项目核心区在河南省偃师区、新乡市,北京、广东、福建、四川等地也有较多分布。 张氏经络收放疗法以《周易》《内经》《难经》等国学精粹中的哲学思想和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手指对病人患处的触摸获知病人的反应,同时结合整体观,通过“外观气色、内察病源、四...
查看更多
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朔州传统鎏金技艺)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朔州传统鎏金技艺是主要流布于山西省的一种传统铜器制作技艺,传承中心区为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并随着历史发展逐步向南流传到忻州五台山地区,向北经右玉杀虎口流传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向东流传至河北张家口。朔州地处山西省北部,为半干旱草原地带,境内铁路、公路便利,区位交通优越,为该项目的传承、传播创造了有利的地理条件。 朔州传统鎏金技艺以制作鎏金铜佛像为主,主要包括三个步骤:首先把金和水银高温合成金汞剂(金泥),然后将其涂在青铜器或银器表面,并用炭火烘烤,以此蒸发掉...
查看更多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香港中式长衫制作技艺)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香港中式长衫制作技艺是流布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传统服装制作技艺。香港位于中国南部,是珠江三角洲的一部分。长衫是香港居民普遍认同的正装,新界大宗族举行周年仪式节庆活动时、上环文武庙举行秋祭仪式时,男士都会身着长衫;女士在上班、参加重要仪式、出席正式社交场合时也会首选长衫。共同的文化认同,促进了香港中式长衫制作技艺的产生和发展。 香港中式长衫,虽然有男女装的分别,但基本上衣身均由长布片构成,衣长掩足(亦称“衣裳连属”),故名“长衫”。女装长衫可单独穿着,亦可加穿...
查看更多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塔塔尔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塔塔尔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是塔塔尔族世代传承的一种传统美食制作技艺。塔塔尔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主要散居于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镇及其他农牧区。塔塔尔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主要流布于塔城市并辐射至周边区域,该市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是中国通往中亚地区的前哨,是东西方民族文化的交汇地。 塔塔尔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融合了欧洲民族的饮食特色,19世纪由塔塔尔族民众从中亚带到新疆。塔塔尔族妇女以烹饪手艺高超、善于制作各种烤饼和糕点闻名遐迩。她们做出来的糕点美味可口、品种...
查看更多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邵永丰麻饼制作技艺)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邵永丰麻饼制作技艺是我国传统面食制作技艺的代表之一,流布于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及周边龙游县、江山市、开化县等县市,并辐射至其他区域。衢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农作物品种丰富,盛产水稻、小麦、芝麻、花生等,是麻饼制作的优质原料。 邵永丰麻饼以黑、白芝麻为主料,辅以面粉、饴糖、瓜仁、果仁等制成,从食材处理到麻饼成品,前后百余道工序全部由麻饼师傅手工完成。其基本工艺可分为食材处理、调皮搓馅、揉团分只、包馅摧饼、双面上麻、吊炉烘烤等。其中...
查看更多
1
2
3
4
5
45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