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7412)
机构
(2)
政策
(223)
资讯
(4736)
清单
(441)
资源
(571)
学术
(1299)
百科
(0)
其他
(140)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李连贵熏肉大饼制作技艺)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李连贵熏肉大饼制作技艺是我国传统面食制作技艺的代表之一,发源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目前主要流布于四平市。四平市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属东北黑土地带,气候四季分明,土质肥沃,生产的东北小麦磨出的面筋性大、味香,养殖的东北黑猪肉口感好、味醇香。白山黑水间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为李连贵熏肉大饼制作技艺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优质原料。 一百余年前,李连贵创制了独特的烙饼和煮肉烹饪制作技艺,中药秘方是其核心。肉,要在老汤中加入秘制调料煮制、熏制,制成的熏肉色泽棕红...
查看更多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太谷饼制作技艺)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太谷饼传统制作技艺是一项传统面食制作技艺,以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原为太谷县,2019年12月9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撤县设区)为流布核心并向周边区域辐射。太谷区位于山西省晋中盆地东北部,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东南山峦起伏,河渠纵横,水质清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当地的冬小麦和生产粞糖用的谷子,颗粒饱满,品质优良,为太谷饼的生产制作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原料。 太谷饼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了我国传统食品胡饼(由西域引进的一种烤制类食品)的制作原理,又有其自身特点。制作...
查看更多
晒盐技艺(运城河东制盐技艺)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运城河东制盐技艺始于唐代,是一种古老的池盐制作技艺,主要流布于山西省运城市并辐射至周边区域。运城市属暖温带半温湿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水份蒸发远大于降雨量,十分有利于池盐生产。运城盐池是世界第三大硫酸纳型天然内陆盐湖,含盐量高,盐密度达每立方厘米1.25以上。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盐湖为制盐技艺的产生与传承提供了优厚的条件。 运城河东制盐技艺利用运城盐湖老滩水,通过集卤蒸发生产结晶盐,其核心技艺历经千年传承未曾间断,在生产实践中,人的直觉和经验...
查看更多
藏香制作技艺(敏珠林寺藏香制作技艺)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敏珠林寺藏香制作技艺是藏香制作技艺的代表之一,流布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敏珠林寺。扎囊县位于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冈底斯山南麓,植物资源丰富,为藏香制作提供了原料来源。“扎囊”在藏语里意为“刺树沟内、山桃林中”,可以说,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和人文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敏珠林寺藏香制作技艺。 敏珠林寺藏香制作技艺依托传统藏医学理论,使用白檀香、紫檀香、丁香、诃子、毛诃子、土木香、藏红花等30多种珍贵纯天然藏药材,经过碾磨、搅拌、制作、晾晒等几道工序精制而成,始...
查看更多
砚台制作技艺(修水贡砚制作技艺)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修水贡砚制作技艺是传统砚台制作技艺的代表之一,发祥于江西省修水县,并逐渐流布到周边地区。修水县坐落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数亿万年的地质变化,造就了以岩石地层为单位的修水群地层结构,生产贡砚的石料——修口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独特的气候和地质条件孕育了修水贡砚制作技艺。 修水贡砚制作技艺主要有4个步骤。第一步是采石和选料。砚材通过露天采掘,清除废料后,还需通过洗、看、摸、敲继续挑选。用水清洗石头,看石质、石品,摸石头纹理,敲击石头,判断有无裂缝。第二步是根...
查看更多
砚台制作技艺(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潭柘紫石砚是利用潭柘紫石制成的砚台,其制作技艺主要集中在北京市门头沟区。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城区正西偏南,属太行山脉,矿产资源丰富。潭柘紫石产于京西马鞍山,形成于两亿年前二叠纪红庙岭的地层中,属红柱石铁质泥质板岩,因含铁质较多,故呈紫色,是门头沟区特有的矿产资源。这种石材质地缜密坚实,晶莹温润,适于雕刻,哈气成云,制砚尤佳。 潭柘紫石砚主要经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工序加工而成,需采用凿、戳、铲、刨、镂、雕、刻、刮、钻、刺、锉、磨等多种雕刻技法。该...
查看更多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戏剧靴子制作技艺)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戏剧靴子制作技艺是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组成部分,天津戏剧靴子制作技艺源于天津戏剧的发展。自公元1404年设卫建城以来,天津迅速崛起为商业重镇,在经济逐步发展的同时,戏曲、曲艺日益繁荣,戏衣、盔头、戏鞋等戏剧“行头”随之发展。 天津戏剧靴子特点表现在使用原料、制作工序及质量标准三个方面。首先,天津戏剧靴子采用纯天然原料。鞋帮面料选用杭州生产的纯丝大缎,里料为纯棉布,鞋底使用专用纸,底皮选用高级牛皮,美观、结实、耐用。制作鞋帮时先画料、裁剪、粘里料、粘面料,再依...
查看更多
刻铜(饶阳刻铜)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刻铜艺术即在铜器上雕刻书画的艺术。它从地域上分为南工和北工。南工以浙江省海宁市为代表,以锤、凿、錾刻为主,多程式化;北工以北京为主导,擅用深刀、复刀,入铜三分,力透铜体,极具气势磅礴、刀筋透骨之美,与传统书法绘画更为接近,达到了“虽刻犹写”“虽刻胜写”的境界。 饶阳刻铜,其技法娴熟、功力深厚,手执刻刀在铜质器皿上镌刻书画,以刀代笔,以铜面作纸绢,运用或老辣、或古拙、或奔放、或细腻的刀法,通过采用冲、切、挑、铲等技法,铜铁相搏,铿锵奏进,镌刻出阴阳、虚实、飞...
查看更多
北京绢人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北京绢人是流传于北京地区的一种以丝绸塑造人形的传统艺术,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绢人曾在华北地区广为流传,至今我国北方地区还保留着在元宵灯会的彩灯中展现各种形态绢制彩扎人型的习俗。 北京绢人取材于中国历代民间故事中的仕女、戏剧人物和民族舞蹈等题材,以绢为制作材料,由手工制作成三维立体艺术人型。其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选用上等丝绸纱绢,故名为“绢人”。艺人们利用丝绸纱绢材料的柔软细腻、延展性强等特点,经过雕塑、挤金彩绘、服装剪裁、缝纫、道具背景和组装等十几道工...
查看更多
彩扎(铜梁龙灯彩扎)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铜梁龙灯彩扎是流传于重庆市铜梁区各村镇街道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参与者众多。因项目实践中所扎的表演道具、景观彩灯和工艺品均突出了龙文化的主题,特色鲜明,影响广泛,故名“铜梁龙灯彩扎”。铜梁地处渝西,自然条件较好,农事兴盛。明朝万历年间《川东志》对铜梁人的描述为“人多秀异,喜读诗书,男耕女织,尤工艺术”。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为铜梁龙灯彩扎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铜梁龙灯彩扎制品和作品具有厚重的民间色彩和生动的民间审美意趣,主要分为表演龙灯、景观龙灯和工艺...
查看更多
1
2
3
4
5
45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