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盘王大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盘王大歌是瑶族民间歌谣的集大成之作,由序歌、插歌、正歌和杂歌组成,主要内容涉及瑶族先民的自然观、宇宙观和历史观,从人类的起源到瑶族的产生,从瑶族的迁徙到先祖的创业,全面记述了瑶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以及信仰等,堪称瑶族人民的“百科全书”。盘王大歌主要流布于南岭(又称“五岭”)地区,包括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百鸟衣故事,是壮族先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积累中所创作出来的民间文学表现形式,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主要流传于横县校椅、马岭等乡镇及周边壮族居住区,在国外也有所流传。 壮族百鸟衣故事植根于民间,历经数代流变,衍生出多个版本。故事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张亚原尚未出世时,父亲已亡故。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的他,主要靠给土司做苦工和打柴维持生计。一天,在挑柴回家途中,有只大公鸡跳上他的扁担,他就把它带回了家。这只鸡养了半年后竟变成了一个美若天...
查看更多
刘阮传说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刘阮传说是以刘晨、阮肇采药遇仙,与仙女结为姻缘为主要内容的神话爱情故事,主要流传于浙江省天台县桃源周边的上宝相、下宝相、水磨坑、白岩等村,以及嵊州市、新昌县、宁海县等周边县市,并辐射到江苏省、河南省、陕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影响远及日本、韩国以及诸多国家的华人居住区。 刘阮传说围绕刘阮入山采药遇仙这一主线展开,可概括为五个方面:刘阮采药遇仙,与仙女双双结下姻缘的传说;刘阮修炼得道、悬壶济世、为民造福的传说;天台山桃源、双女峰等发生地的传说;与刘阮遇仙相...
查看更多
密洛陀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      《密洛陀》是瑶族(布努瑶)的一部创世史诗。密洛陀是人类的母神,她用风和气流创造了宇宙万物—山、川、平地、湖、海、森林及生物。她派儿子们射杀对人们施加淫威的太阳、月亮,斩除肆虐残暴的危害人类的凶猪、妖猴、魔虎。她教给人们如何认识阴险毒辣的坏人和做人的道德,引导布努人从黑暗走向光明。史诗表达了布努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愿望和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史诗还描写了在异族侵袭下举行的民族迁徙,走向荒山、密林的悲...
查看更多
壮族嘹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      壮族嘹歌是著名的壮族长篇古歌,它在长期口头传诵后经壮族文人加工,用古壮字记录下来并在格式上作了适当规范,形成较为完整的歌谣集。壮族嘹歌全部用古壮字传抄流行,内容相对固定,反映了壮族劳动、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状况,主要流行于右江中游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田东县、田阳县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及属邕江流域的武鸣县境内,而以平果县为中心区域。   壮族嘹歌是一种经过加...
查看更多
刘三姐歌谣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壮族民间认为,“歌圩”是刘三姐传歌才形成的,刘三姐是歌圩普遍形成的重要标志。歌圩的歌就是刘三姐的歌。刘三姐被广西民间视为“歌仙”,宜州市是刘三姐歌谣最有代表性的地区,被认同为刘三姐的故乡。   刘三姐歌谣大体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传承比较完整,歌谣种类丰富多样,传播广泛。刘三姐...
查看更多
布洛陀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布洛陀》是壮族的长篇诗体创世神话,主要记述布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丰功伟绩,自古以来以口头方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一带传承。大约从明代起,在口头传唱的同时,也以古壮字书写的形式保存下来,其中有一部分变成壮族民间麽教的经文。   《布洛陀》的内容包括布洛陀创造天地、造人、造万物、造土皇帝、造文字历书和造伦理道德六个方面,反映了人类...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桂湖边的“泰国亭”,是桂林群众艺术馆设立的桂林渔鼓山歌传承基地。每当夜幕降临,这里都能传来阵阵欢快悦耳的说唱声。这是“天天唱”桂林渔鼓队在桂林市级非遗传承人彭承红的带领下,每天开展的渔鼓表演。从2015年起,每晚固定的渔鼓表演,成为两江四湖景区一道美丽的文化景观。彭承红说:“为游客们展示桂林的渔鼓文化,是我退休后实现人生价值的另一种方式。”  自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以来,广西建立了国家、自治区、市...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出台颁布,要求各级文化部门要建立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档案,并对其履行传承职责情况开展督查、评估,实行动态管理。该《办法》的出台实施,表明广西对非遗传承人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近年来广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不断提升,硕果累累的缩影。  保障措施:经费机制双管齐下2003年起,自治区人民政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以每年10%的幅度递增,自治区本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桂林渔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韦海涛等表演中长篇书目《蓝丝带》“渔鼓不打冷秋秋,芝麻不榨不成油,鸡婆不叫不生蛋,烦恼不唱不解愁。”桂林渔鼓是广西桂北地区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从古至今,这里的人们就喜欢用演唱渔鼓的方式来解闷儿消愁。    为进一步加强广西渔鼓艺术及文化交流,推动“桂林渔鼓”传承与发展更上新台阶,近日,“热烈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2018广西·桂林渔鼓交流展演及传承论坛”在桂林举行。该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指导,广西桂林市...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