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28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初四 大暑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2617)
机构
(0)
政策
(35)
资讯
(1255)
清单
(259)
资源
(163)
学术
(825)
百科
(0)
其他
(80)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藏族唐卡(天祝唐卡)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天祝唐卡是主要以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为核心流布区域的传统唐卡流派,是藏族唐卡艺术的一个重要支系。 天祝唐卡的基本表现手法与流行于卫藏、康区的唐卡画派有一定共同点,绘制过程都包括画定位线、起草构图,白描、上色晕染、勾线描金等程序,构图形式分为中心式构图、叙事性构图、坛城式构图3种。但风格上显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其早期作品受益于敦煌古老绘画艺术和南亚印度艺术的双重影响,在婆罗风格的基础上增加了些许中亚特色。15世纪的天祝唐卡作品中出现了具有写实特征的风景...
查看更多
藏族唐卡(康勉萨唐卡)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康勉萨唐卡是藏族唐卡的重要流派之一,由珠巴·普布泽仁创制于公元18世纪,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发源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现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日喀则市,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德格县、新龙县,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县。 康勉萨唐卡结合了勉唐画派的比例系统、钦泽画派的美化装饰、嘎玛嘎赤画派的立体塑造方法,融合了上述三大画派的优点,凭借特色鲜明的绘画技艺,在藏族唐卡诸多流派中独树一帜。它的静、怒佛像区别明确。静像祥和清秀,怒像夸张狰狞,尤...
查看更多
单弦牌子曲(含岔曲)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单弦牌子曲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形式。它源于北京,是在流行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单曲体岔曲基础上,经过近百年的演唱实践,至清末逐步发展而成的,有枣核儿、腰截、牌子曲三种曲体样式。现今流行于大江南北,尤盛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同时在东北、西北、中南、江浙等地区也有分布。 天津单弦牌子曲主要以八角鼓和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后经发展,乐队伴奏增加了扬琴,使得伴奏乐色更加丰富饱满。其作品取材内容广泛且与时俱进,民间故事、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时代故事均是其演唱题材,代表作...
查看更多
阳戏(贵州阳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贵州阳戏是在民间祭祀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传统戏剧形式,民间基础深厚,在贵州省各地均有分布,正安县、绥阳县、福泉县、罗甸县、黔西县为其核心流布区域。 贵州阳戏由内坛和外坛两部分组成。内坛以祭祀酬神为主,具有还愿性质,外坛主要是演戏,以娱人纳吉为主。剧目大体分三类,第一类正本戏是掌坛师请神、送神的法事科仪,没有故事情节;第二类是科仪夹戏,介于科仪和戏剧之间,有简单情节和道白;第三类是戏曲化程度较高的剧目,内容丰富,有大戏小戏之分,大戏要演多日,小戏则几十分钟。剧目...
查看更多
阳戏(酉阳土家面具阳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酉阳土家面具阳戏是一种民间仪式戏剧,又名“脸壳戏”,广泛流传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及其周边地区。目前较为活跃的阳戏班社主要集中于酉阳铜鼓镇清泉村、铜西村、车坝村,小河镇小岗村、桃坡村,宜居乡沿峰村等地。 酉阳土家面具阳戏从傩愿戏派生而来,演员全部为男性,除旦角外,大都用白布包裹面部,斜戴木质面具,主要通过肢体语言和念唱对白塑造人物、演绎剧情。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独特的程式和套路,富有野趣,别具一格。演出内容主要是反映人伦物理、神话传说等劝人向善的故事...
查看更多
木偶戏(武汉杖头木偶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武汉杖头木偶戏是源于荆楚民间傀儡戏的传统戏剧表现形式,主要分布在武汉三镇及附近城区,辐射周边孝感、黄石、荆州等地,融合了长江流域木偶戏的特点。武汉是湖北省省会,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南来北往的客流促进了文化交流与繁荣,为武汉杖头木偶戏等民间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武汉杖头木偶戏包括木偶表演艺术、木偶制作技艺和配音配唱艺术。木偶由头、命杆、胸腔、手、手杆、内衣和外衣组成。在材料选择、人物造型及机关设计等方面都有独特技艺...
查看更多
灯舞(五虾闹鲇)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五虾闹鲇又称“五虾闹年”,俗称“虾子灯”,是源自水乡生活场景的传统灯舞,以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城区、洪湖市、江陵县、石首市、监利县等地为盛。荆州境内水系发达,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湖库塘堰星罗棋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为五虾闹鲇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虾闹鲇将荆楚灯彩工艺和吹打民乐相结合,是当地水乡年节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主要道具虾子灯和鲇鱼灯,用竹篾扎制、绸布裱糊彩绘而成。虾身用活节逐节联成,可弯曲扭动,内栓有多只小铜铃,舞动时能发出响声。鲇鱼的鱼头...
查看更多
鼓舞(彝族花鼓舞)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彝族花鼓舞,彝语称“者波必”,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塔甸、富良棚、岔河、甸中、大龙潭等乡镇,并辐射至毗邻区县。 据明代中期彝文古籍《笃慕拢细则兜》记载,彝族花鼓舞源于彝族共祖阿普笃慕历经滔天洪水、主持六祖分支、开疆拓土、四方迁徙的历史记忆。随着当地的文化交融,彝族花鼓舞歌谣吸收了汉族的花灯调元素,表演形式更加丰富。该舞过去主要在丧葬祭祀活动中表演。老人过世,主家要请“毕摩”主持丧葬活动,并请花鼓队表演花鼓舞,意...
查看更多
鼓舞(辽西太平鼓)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辽西太平鼓是流传于辽宁西部的一种女性自娱性民间舞蹈,至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从辽河平原西侧到山海关前,从医巫闾山脚下到渤海之滨,在新民、黑山、北镇、义县、锦县、连山、兴城、绥中、建昌、阜新、彰武、朝阳、北票、建平、凌源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库伦、开鲁等地,都能觅到辽西太平鼓的踪影。 辽西太平鼓是春节期间当地妇女的一种娱乐活动。据老人们讲,在过去每到春节左右,村村都会打起太平鼓。辽西太平鼓内容健康,形式活泼,鼓点丰富,舞姿优美,深受辽西各民族妇女喜爱。它的鼓点表现...
查看更多
龙舞(安仁板凳龙)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安仁板凳龙是流传在四川省达州市的传统龙舞,主要分布于达州市大邑县安仁乡及周边麻柳镇、檀木镇、花红乡、东兴乡、大滩乡等20多个乡镇。当地居民以汉族为主,多为“湖广填四川”时湖南籍移民后裔。 安仁板凳龙主要在祈雨、年庆等活动中表演。其主要道具板凳龙工艺原始,形状古朴。龙头、龙身通常以长条木凳为基础,用竹篾条制成,再以稻草、苞谷壳等5种农作物秸秆做装饰,象征“五谷丰登”;以板凳的4条腿作为龙腿,寓意“四季平安”。安仁板凳龙有多种表演形式。由3名男性表演时,前两人...
查看更多
1
68
69
70
71
72
262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